■ 案情概述
原告为某资产管理公司,被告为某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2016年,双方协议约定被告通过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为企业融资,回购年利率6.2%,违约金为每日万分之五。2018年,双方修改了回购交易日,为提高增信,调整回购年利率至13%。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被告逾期偿还了全部本金并按年利率13%付清逾期利息。2021年9月,某资产管理公司起诉被告按照年利率11%标准支付违约金。
■ 法院裁判
两审法院认为,按11%标准计算违约金,与已得利息之和,未超过年利率24%,不违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金融审判意见》)的精神,未违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判决被告按11%标准支付违约金。
■ 法条解读
《金融审判意见》第二条第2款规定,严格依法规制高利贷,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以贷款人同时主张的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和其他费用过高,显著背离实际损失为由,请求对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调减的,应予支持,以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为借贷设置法定利率上限,目的是为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规避因债务人履约不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风险。
2004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和政策性银行按商业化管理的贷款,利率不再实行上限管理,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至此,我国开始推动金融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再无上下限管制,全面放开,基准利率演变为市场报价框架下的全新标准。
2017年8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金融审判意见》中实质规定金融借款合同年利率不能超过24%,意味着我国司法正式以成文规则的方式介入金融借贷融资成本的保护上限,沿用至今未再修改。
■ 律师短评
本案中,被告曾提出金融借贷应参照民间借贷下调利率上限,但法院并未采纳。这提醒我们,金融借贷与民间借贷在法律上有着不同的规定和适用标准。尽管民间借贷年利率上限已下调至13%左右,但金融借贷的年利率上限仍为24%。这一差异反映了金融借贷与民间借贷在风险、规模、监管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虽然金融借贷目前不能突破年利率24%的上限规定,但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仍会充分考虑违约金的合理性。如果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过高,法院有权依法进行调减。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还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本案的探讨和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金融借贷利率上限的实务操作和法律规定,还深刻体会到了司法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护借款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 许文新 系北京市安博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2024年12月19日《法制文萃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