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强烈要求追究对方侮辱、诽谤的刑事责任,不然我以后还怎么见人,因为他们无端地造谣,邻居们都对我指指点点,法院一定要帮我处理……”自诉人李某某激动地向法官诉说着自己的委屈。
这是一起诽谤刑事自诉案件。李某某与赵某某均系本辖区渔业养殖户,两人承包的鱼塘相近,且均居住在同一小区,平时关系不错。2024年5月某天,赵某某发现其鱼塘中许多鱼周身呈淡绿色,鳞片脱落,奄奄一息,见此情形,可急坏了赵某某。此时,同小区的邻居陈某某告知,其在前两天看到李某某曾经出现在赵某某的鱼塘上,往李某某鱼塘旁的喂食机里倒了一袋东西并用木棍搅拌后离开。赵某某听闻此言怒不可遏,遂拉着陈某某一同去找李某某对质,返程中正巧遇到在小区内与他人下象棋的李某某,赵某某便上前质问其为什么要向自己的鱼塘投毒,陈某某也在旁做证,引来众人驻足围观,李某某深感委屈但辩解无果。后经鉴定,赵某某的鱼塘水体中未检测到有毒物质。即便如此,赵某某和陈某某仍觉得李某某与此事脱不了干系,继续对李某某指指点点,拒绝道歉,双方及家人还多次发生口角争执,李某某也因此情绪低落、烦闷,生病住院。因双方长期僵持不下,李某某气愤不已,一纸刑事自诉状将赵某某、陈某某诉至法院,要求追究二人侮辱、诽谤的刑事责任。
“我也很冤枉,自家的鱼变成这样,现在根本卖不出去,别人明明看到了他往我家鱼塘投东西,我并没有故意诬陷他,我是不可能道歉的。”被告人赵某某接到诉状后向法官哭诉。
“我只是陈述我见到的事实,凭什么道歉,我又没做错事。他想告就告吧。”被告人陈某某气愤地挂断了法官的电话。
放下电话,看着案头的自诉状,法官犯起了难,原本和睦相处的街坊邻里因一时误会反目成仇、针锋相对,本案看似是“小事”,但双方当事人对立情绪严重,如果“小事”处理不好,很容易升级成大矛盾。为避免矛盾激化,法官分别上门走访自诉人、被告人,与当事人促膝长谈,全面了解案件经过及其家庭情况,倾听当事人心声,从情、法、理多角度释法明理,解读与名誉权的相关民法、刑法规定,剖析事件发生原委,引导双方纾解心结。确定矛盾焦点后,承办人又专门前往属地街道、派出所、司法所、社区等多部门收集证据材料并掌握前期矛盾化解情况,发挥多元解纷力量,邀请基层组织派员协同参与法院调解,合力化解矛盾。
“对不起,因为我们的无心之举,伤害了你……”被告人赵某某、陈某某鼓起勇气,主动向原告赔礼道歉,并向自诉人出具了道歉信。
“谢谢法官为我主持了正义,这件事过去了,我也不愿再追究他们的任何责任。”自诉人李某某握着法官的手表示感谢并当场撤回了自诉申请。
近日,经多番调解和释法明理,二被告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众人的见证下向原告赔礼道歉,原告看到被告真诚悔过的态度后,怒气也逐渐消散,与二被告人达成和解协议,并主动撤回了对二被告人的刑事自诉。双方握手言和,冰释前嫌,一场一触即发的纷争就此彻底化解。
法官说
民生福祉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本案看似只是邻里小事,但邻里小事往往“件件连着民生、时时关乎民生”。本案当事人的“居住圈”“朋友圈”“生意圈”紧密相连,低头不见抬头见,如不能打开双方心结,彻底消除隔阂,矛盾将愈演愈烈,持续恶化。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秉持“如我在诉”情怀,直面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为群众讲清“法理”、讲明“事理”、讲透“情理”,既判公案,也解难题,亦暖人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条 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
行为人拒不承担前款规定的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书等方式执行,产生的费用由行为人负担。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法院刑庭 邹桦)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