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就近看得好病、好看病。近年来,湖南省冷水江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目标,按照“紧密型、同质化、促分工、提效能、保健康”要求,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努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健康冷水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023年,冷水江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到省卫健委绩效激励;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获评娄底市优秀改革案例。2024年冷水江市列入全省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做法被多家媒体广泛推介。
城乡医疗一体化发展
“幸亏早发现、早治疗,不然就不能和大家唠嗑了。现在医疗水平真发达,住在乡里也安心。”12月10日,70岁的张奶奶和亲友说起前段时间突发心梗病情时仍心有余悸。
张奶奶是冷水江市沙塘湾街道筻溪村村民。不久前,她突然倒地,胸痛剧烈、大汗淋漓,被家人和邻居送到筻溪村卫生室。村医通过便携心电设备,当即给张奶奶做心电图检测,并通过“心电一张网”上传。
冷水江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值班人员收到信息后发现,检测报告显示“疑似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梗死”。值班人员当即报告给该医院胸痛中心及负责人,同时建议将病人立即转运到医院治疗。
胸痛中心负责人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待张奶奶到达医院后立即进行心电图复查,然而,复查结果仍然显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症状。医院迅速实施抢救,通过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等手术,张奶奶得到有效治疗,并很快康复出院。
这是冷水江市城乡“心电一张网”的一个真实应用场景。作为娄底市首家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单位、湖南省胸痛联盟先进单位,冷水江市人民医院启动“心电一张网”项目以来,积极构建“1+10+40”的“心电一张网”(即冷水江市人民医院与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0家卫生室构成),通过运用“基层操作+上级诊断”模式,将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实现心电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打通基层健康服务“最后一百米”,从而降低胸痛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救治率。
近年来,冷水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建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召集人的县域医共体(市总医院)建设推进机制,研究医共体重大事项。同时成立了市卫健局局长兼任党委书记的县域医共体(市总医院)党委,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医共体(市总医院)管理章程及转诊等制度,统一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
根据冷水江市制定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当前,该市正在组建“1+2+10+91”的县域医共体(市总医院),由市人民医院牵头,横向联合市中医医院(娄底市第三人民医院),纵向联合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家村卫生室,组建“1+2+10+91”的县域医共体(市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疾控中心按照职能参与医共体建设。医共体内将实行人员统一调配、药品统一采购、财务统一核算、业务统一管理,逐步实现行政后勤、人力资源、财务、业务、用药、信息、医保、绩效的“八统一”管理,推动县域医疗城乡一体化发展。
群众实现“家门口”就医
“一般情况不需要跑到县城看病,在山上卫生院也能瞧。真是方便多了。”12月10日,冷水江市锡矿山街道新生村村民段先生说,因工作长期接触粉尘所引起的肺部疾病,至今身患尘肺病11年多,以前需要长途跋涉到县城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但从去年开始,乡镇卫生院检验设备齐全,医院医疗水平提高,并且经常有专家上山坐诊,实现家门口就医。
当天,来自娄底市第三人民医院资深专家在门诊坐诊后,又来到病房查看患者病情。根据对段先生的检查和段先生的描述,专家安排了专门的呼吸康复训练师,指导段先生进行呼吸操练习,通过特定的呼吸动作和节奏,帮助段先生增强肺部功能,改善呼吸效率。同时,精心挑选一些副作用较小且疗效确切的药物,并详细地向卫生院医生交代用药的剂量、时间和注意事项。还为段先生制订了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
娄底市第三人民医院是冷水江市尘肺病救治救助医院,也是娄底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老工老干疗养、职业病诊治的专业性机构。为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实现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该医院先后与中连乡卫生院和锡矿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签订紧密型医共体协议。派出设备科、功能科、检验科等科室负责人,协助中连卫生院建设检验科、B超检查室、慢病管理中心,协助锡矿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住院病房、检验科、疼痛康复科,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禾青镇是个工业乡镇,患有颈椎病、肩周炎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较多。近日,冷水江市禾青镇中心卫生院康复科治疗室,冷水江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秦绪雨和卫生院医生彭琦茗忙着给患者开展针灸、火罐、扶阳罐诊疗服务,获得好评。去年以来,冷水江市中医医院和禾青镇中心卫生院成立医共体并新设康复医学特色专科,在该卫生院配备磁振热治疗仪、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同时下派医院专家定期坐诊,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县城优质医疗服务。
作为全省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冷水江市人民医院经常根据全市患者常见病、常用药、常就诊地等大数据分析,安排医院专家对乡镇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同质化培训,不断提升基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儿科常见病等病患诊疗水平。同时每月定期派专家下乡培训坐诊,实施小范围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促进医共体薄弱科室的业务发展,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为60岁患者成功切除20斤重、体积堪比两个“排球”大小的巨型腹盆部肿瘤;成功救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冷水江市人民医院医疗水平不断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冷水江市以医疗体系整合为基础,强化基层保障。聚焦“县强”提能力。自2023年以来,冷水江市人民医院与湖南省人民医院组建医联体,与湘雅医院组建神经内科、口腔科等专科联盟;冷水江市中医医院与湖南省中医附一、湘雅医院签订定点指导医院合作协议;娄底市第三人民医院与省脑科医院、娄底市中心医院建立了医联体,不定期聘请教授来院坐诊、指导手术。通过医联体主动对接人才输入,通过管理团队派驻、学科主任进驻、上级专家查房带教等方式,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的诊疗水平。同时以点带面布局,将医联体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
聚焦“乡活”强基础。冷水江纳入全省首批基层卫生健康试验区建设县市,启动铎山镇中心卫生院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财政保障有力,90%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收支平衡。人员保障到位,近三年招考60多人,35岁以下医务人员占比提升到30%。设备保障到位,按照需求配置,满足医疗需求。开展医共体特色专科建设,医疗收入每年增长15%以上。
聚焦“村稳”筑网底。全面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全市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改造,乡村医生平均年龄47岁,其中60岁以下占95%,执业医生(含助理)占85%;40个村卫生室配备心电仪,全部村卫生室配备智能血糖、血压仪;所有村卫生室全部开通医保,2024年以来共报销75800人次。
同时,以服务协同为核心,强化医防融合。以数字健康为支撑,建设网络心电、影像云诊、智慧急救、集中审方、远程会诊、药物配供、检验检查、医护调度“八大中心”,全面推进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打破县、乡、村三级和医共体之间的信息壁垒,提升了基层医疗诊断能力,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建立中心药房。成立药事会,建立药事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用药目录、统一药品采购、统一药学服务、统一药品使用监测、统一慢性病用药指导、统一中药饮片代煎配送”。通过在医共体牵头医院设立集中审方中心和中心药房,统筹成员单位药师队伍资源,全面促进医共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实现医共体整体药事服务的规范化、同质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慢性病上下协同共管。冷水江市人民医院牵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和DPCC糖尿病防控中心,建立医防融合、数字赋能、智能共享和分级诊疗的协同机制,实施慢性病路径化管理,把慢性病患者留在家门口服务,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全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加强。冷水江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级医院注册登记,成为娄底市首家“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医院;市中医医院、娄底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均为二甲医院,2024年县域内就诊率91.2%,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6%。公卫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在全省排名前列,2023年代表湖南省接受国家基层公共卫生检查。2024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99.23%,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服务率达90.86%,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服务率达91.09%,儿童健康管理率95.78%。
看病负担明显降低。冷水江市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2.3%,住院次均费用同比降低11%。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降至8.46天。
(2024年12月13日《湖南日报》肖洋桂 杨荣 苏明东)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