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推进好交叉执行工作必须处理好“四种关系”

2024-12-09 16:45:47 来源:法治网 -标准+

最高法院提出要在去年底试点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交叉执行”。在今年3月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交叉执行”先后出现四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健全国家执行体制”。这场自上而下,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导的执行工作深层次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通过指定、提级执行,将确实难以执行的案件交由其他法院执行,发挥“鲶鱼效应”作用,将权力、关系、人情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要充分理解交叉执行在执行实施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发挥交叉执行的作用,通过交叉执行全面提升执行效能、在实践中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必须处理好“交叉执行”与“常规执行”的关系

目前开展的交叉执行,不同于常规执行。它是最高人民法院主导执行活动。它是从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一项常态化执行工作,工作重点是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消极执行、地方保护、执行效力不高、力量不足、监督不到位等长期制约执行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它更多地强调上级法院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是方式多样上的交叉执行,是整合力量推进的交叉执行。

交叉执行不是重新执行。首先,它包括更换原执行法院执行、法院内部承办人或执行团队进行“内部交叉执行”、上级法院提级执行、依法开展协同执行和集中执行,另外还创新开展“推磨式”交叉执行;此外还包括执行事项的交叉执行。其次,它是在原执行行为基础上“升级版”的执行活动。要吃透案情,从微观角度,分析上次执行活动细节,总结上一次执行行为的不足;要找准对策,从宏观出发,多角度审视执行案件,寻找最佳切入点。再次,它是一次质的司法赋能,能够全面提升执行效果。

交叉执行不是交换执行。它不是简单执行机关、执行人员的更换,在交叉执行中更加要注重执行的方法、执行策略,同时要根据个案情况选择好执行的时机。

必须处理好“交叉执行”与“文明执行”的关系

交叉执行要充满理性,核心是“文明”。切实提高执行案件质量与效率,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为了确保执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统一。交叉执行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执行方式,注定其行为的文明性质。在执行行为中,不能简单、粗放,甚至肆意地为实现一种目的,而不顾及其他后果。

交叉执行是饱含“善意”,它是更高水平的执行。执行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是否适当,是否符合比例原则,直接关系到司法的公平正义,关系到被执行人的切身利益、生产生活,甚至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程序中,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权益保护理念,始终保持执行谦抑性,善于从利益衡量的角度平衡多方主体的利益,做到既要有平衡个案当事人利益的微观面向,更要有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国家发展大局。

必须处理好“交叉执行”与“执行监督”的关系

交叉执行不简单理解为执行办案,通过执行活动检验上一次执行过程,实现交叉执行全过程留痕,同时对比分析前后交叉执行活动,发现原执行法院工作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促进执行制度、监督制度的落实。通过交叉执行结果推过程的方法,查究是否存在久拖不执、强制和解、随意中止等问题,是否存在滥用执行权、侵害当事人或者案外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交叉执行是通过制度,落实对前一次执行活动的监督。

必须处理好“交叉执行”与“科学执行”的关系

交叉执行是有序执行。它是在上级指挥下,统一执行、有序开展、集中攻坚。在执行过程要讲究方法,要充分发挥执行系统潜能,执行+警务+舆论引导,动员执行法院力量,在上级指导、原执行法院配合下完成执行行为,同时要终结执行过程中得与失,通过舆论引导,各方努力,发挥最大效能。

交叉执行是合力执行。根据案件需要、解决问题方便程度、效率高低,决定提级执行、指定执行、协作执行等。

交叉执行,是相关执行措施的有机结合,更具有针对性、实践性,是高水平的科学执行。

只有处理好这四种关系,我们才能将交叉执行工作开展好、推进好、落实好。(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汪海燕)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