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指导,中国美术学院城乡统筹综合研究院、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主办的第二届新时代乡村共同体白马湖论坛成功举办。论坛以“深化组团式发展 构建乡村共同体”为主题,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和大咖齐聚,共同探讨组团式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新模式、新方法。
促进“美丽乡村”向“未来乡村”迭代
何为乡村共同体?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新时代乡村共同体是将一个特定空间范围的乡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组建“共同联盟”,实行“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运营”和“共同品牌”,实现共建共营共享的三生融合发展共同体,成为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从点到线到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大下姜、大余村、大李祖……如今,浙江各地组团化发展已经蔚然成风。
“乡村组团式发展的实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生事物,需要包容对待、共同浇灌才能枝繁叶茂。”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振伟在致辞中表示,乡村组团式发展要处理好运营主体与基层组织的基层治理、乡村传统与农民的关系,各级党组织是主导基层治理的主体,政府承担政策落实、协调管理服务的职责。
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超级农民”顾益康认为,要把促进“美丽乡村”向“未来乡村”和“富丽乡村”迭代升级,作为深化“千万工程”的新方向,把工作重心从建设乡村转向经营乡村。浙江未来乡村建设和运营形成了组团式发展、片区化打造、条带型布局的发展新态势。在他看来,新时代未来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探索中,浙江率先探索出了“五化”协同新模式,其中之一便是引领乡村集体组织组团化发展。之所以要组团发展,是因为要在经营运行未来乡村中,处理好包括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和旅乡人之间的关系。
品牌引领乡村经营发展
“组团发展是乡村经营的必然产物。”浙江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蒋文龙说。他认为,需要一个品牌引领的综合性规划、组建一个利益紧密联结的市场化经营主体、打造一个共同的精神文化信仰、基于一个三场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搭建一个统一的数字化运营平台、构建一个共同富裕的机制,通过“六脉神剑”解决组团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艺术乡建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共生的思维方式。”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通过整体主义的乡村视野、长期主义的乡村营造、多元主义的价值共享三个视角,秉承链接、赋能、共生三个关键词,把艺术乡建、组团式的发展和整个运营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共生型的艺术乡建模式。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胡惠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县小吃为例,通过以数字化为核心的品牌运营将小吃产业发展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标准化,持续转型升级、迭代发展。“沙县小吃正是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使其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年轻人青睐的饮食方式。”她表示,乡村的整村运营亟须构建数字一体化,新质生产力正是数字化思维所引领的手段与工具之体现,通过数字化管理赋能实现三产融合。
论坛现场,六位乡村振兴领域领军人物共同分享了“乡村共同体探索组团式发展”实践;三位杰出的文化特派员代表,讲解了文化如何赋能组团式发展。他们为乡村带去了一股新活力,在乡村播下了一颗种子的同时,也从更深层次对未来提出了时空展望。
(2024年12月5日《中国妇女报》记者 姚改改 高峰)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