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情概述
2022年6月25日,甲与A公司签订了《租赁合同》。合同约定,甲租赁A公司总体经营的部分场地,并使用A公司已有的经营许可证进行餐饮项目的经营,约定租期3年,租金按照每月2万元标准按年支付,押金2万元。自然人乙作为A公司的对接人参与了合同的签订过程,并要求甲将年租金及押金支付到自己的个人账户中。其后,因A公司场地改造及经营许可等存在问题,甲认为A公司经营许可证载明的经营场所没有涵盖其承租的场地,且一直也未能向甲实际交付符合要求的场地,在甲要求退还已付租金及押金无果的情况下诉至法院,请求解除租赁合同,并要求A公司和自然人乙共同返还租金、押金及资金占用利息总计26万余元。
■ 法院裁判
法院认为,甲承租A公司的场地并使用A公司的经营许可证经营餐饮项目的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故判决解除租赁合同,并支持了返还甲已付的全部款项的诉讼请求。
同时,法院认为自然人乙作为合同签订、履行的对接人员,通过其个人账户接收了合同款项,且未能够举证证明其与A公司之间的关系,所以判决A公司与自然人乙承担共同返还责任。
■ 法条解读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此规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意思是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基于合同向与其有合同关系的另一方提起请求或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关的第三方提出合同上的请求,也不能擅自为第三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根据这一原则,法院判决合同相对方的A公司承担款项返还责任不存在争议。不过本案中却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这一原则,判决了非合同缔约方的乙承担共同的返还责任。目前,出借银行账号应否承担责任及承担何种具体的民事责任,尚且没有明确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六十五条规定,借用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盖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银行账户的,出借单位和借用人为共同诉讼人。由于程序法只对账户出借人诉讼主体资格进行规定,实体法上是否承担民事责任并没有相关规定。该条规定中的“出借单位”是仅仅限定单位还是可以扩大解释涵盖个人,目前存在疑问。本案中将自然人乙列为共同被告,表明法院认可“出借单位”包括个人。在司法实践中也确实存在众多自然人出借账号而承担了民事责任的案例。所以,不管是企业单位还是自然人出借银行账户,都存在承担民事责任的风险。
■ 律师短评
出借银行账户是违反金融管理法规的行为,在商业交易中并不少见,非缔约一方在出借账号时应高度重视其中的法律风险。在1991年9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出借银行账户的当事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批复》当中就提到,出借银行账户是违反金融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人民法院除应当依法收缴出借账户的非法所得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处以罚款外,还应区别不同情况追究出借人相应的民事责任。尽管该批复自2021年1月1日起全文已被废止,不过在经济活动中出借银行账号可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却被司法实践普遍认可,通过检索的案例显示,承担责任的类型大致如下:
1、账号出借人承担连带还款责任。例如账号出借人与借用人之间存在特殊的关系时,比如夫妻关系、合伙关系、法定代表人与公司财产混同等关系,或者能够证明账号出借人与借用人是基于共同举债的合意时,法院通常会按照连带还款责任处理。
2、账号的出借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当案件事实和证据达不到连带责任证据标准时,法院也可能考虑账户出借人出借账号本身就是对银行账号的不当使用,如未尽到管理义务,致使债权人损失发生的,从而判决要求账号出借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3、账号出借人承担共同责任。就像上述案例中的乙,不能证明其与A公司存在的关系,但又确实参与了合同签订的对接等行为,从而被法院判决承担共同返还责任。
实际上,出借银行账号不仅仅是民事责任的问题,像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洗钱罪等刑事犯罪也多是由于出借银行账号而引发的刑事责任。因此,建议不要盲目地为他人提供账号用于资金流转,如果确实是基于朋友、亲戚的请求而代收款项,账号出借人要了解涉及该账号使用的相关合同约定和法律风险,收到款项后要及时与相关方沟通确认款项的性质和处理方式,最好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作者 庄新廷 系北京市安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2024年11月21日《法制文萃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