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枣庄市政法机关凝聚合力 推动法治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2024-11-18 16:38:31 来源:法治网 -标准+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山东省枣庄市政法机关聚焦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难点,充分发挥服务、管理、打击、保护等职能作用,为市场主体打造宽严相济的法治营商环境,创新打造政法机关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枣庄品牌。

夯实机制建设 织密服务网络

“全覆盖”制定惠企法治制度。出台《全市政法机关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兴企优商政法护航”五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政法机关全面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助企、护企、惠企、安企、暖企五项行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根据《全市政法机关领导班子成员“1+1”服务重点企业、项目工作方案》,与企业建立沟通联络桥梁,结对帮包企业31家,全力以赴“助企纾困、促企发展、为企服务”,高质高效协调解决企业法律诉求问题。制定《全市政法机关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二十条措施》,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政策支持。

“全链条”建立法律服务网络。组织法律服务团定期走访大数据产业园、锂电产业园、智能制造小镇等现代产业园区,推出财务管理、劳动用工、合同经营等法律服务,为企业经营疑难问题提出法律建议。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法治体检”153件次、为企业化解经营风险167条,降低经营成本150余万元。

“全方位”帮助企业降低风险。在兖矿国泰化工、康力医疗、高新区锂电产业园等,设立9个网格法官服务站,联系指导17个“红色驿站·劳动者港湾”,联合仲裁院,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到企业开庭、落实护企“1+1”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册等活动,加强仲裁制度宣传普及,进一步引导用人单位加强依法经营管理、劳动者理性维权,着力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提升履职质效 赋能企业发展

建立涉企快执机制。将涉企案件列入“执行铁拳”攻坚重点,通过司法网络查控系统,查找拖欠企业账款案件被执行人银行存款、房产、车辆等财产,积极运用悬赏调查、审计调查等手段,全力攻坚拖欠中小微企业类、拖欠农民工工资类案件。今年来,全市法院开展“执行铁拳”集中行动10次,进一步提高涉企案件执行完毕率、执行到位率,及时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彰显司法权威。

强化涉企案件监督。检察机关聘请“技术调查官”参与办案,在省人民检察院主持下,市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和滕州市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办案团队,与省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座谈,携手破解办案难题,这是全省基层检察“检察官+技术调查官”的首例司法实践。构建“公司恶意注销逃避债务大数据监督模型”,对于公司滥用独立人格危害债权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进行监督,已办理民事检察监督案件6件。

维护市场有序竞争。针对涉众型、侵犯知识产权、滋扰企业经营、破坏市场秩序各类犯罪开展专项行动,共侦办各类经济犯罪案件22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79人,共立案侦办侵犯商标权、商业秘密、著作权等知识产权领域刑事案件36起,移送起诉144人,打掉窝点9处、团伙7个,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破获涉企寻衅滋事、强迫交易等案件20余起,打掉“市霸”“行霸”团伙2个。

创新调解举措 助企高效解纷

“组团式”搭建劳动纠纷化解平台。加强府院联动力度,市人民法院、市总工会、市司法局、市人社局、市工商业联合会等8部门共建解纷平台,联合出台《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实施方案》,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协同、社会参与、司法助推的“五位一体”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大格局。积极引入优质调解资源,强化法院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群团调解的融合赋能,建立“调解+司法确认”诉调对接模式,强化调解质效。

“定制式”满足企业法律需求。检察机关在办理涉民营企业民事检察监督案件过程中,对不符合监督条件的案件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的结论,而是灵活运用检察职能,适当延伸服务触角,充分了解企业和申请人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邀请工商联人员参与案件调解,召开公开听证会,运用“听证+和解”的模式,与法院联合推动定分止争,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减少当事人诉累,又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实现多赢共赢。

“地毯式”提供涉企非诉调解服务。实行“调解+”运行模式,司法行政系统在法院、检察、公安、信访等部门“分中心”,以及交通、住建、保险等行业专业调解组织,分配驻点账号,多部门联合提高“一次调处率”,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实施“司法鉴定+公证”“公证+仲裁”等多样化组合模式,提高纠纷化解工作效率,全市超过60%的涉企买卖合同、劳动争议等纠纷通过非诉途径解决,诉非比例位居全省前列,有效减少涉企双方当事人维权成本。(山东省枣庄市委政法委 邱雪燕 侯宏进)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