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人民法院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辖区9处人民法庭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以“如我在诉”理念全方位做优司法服务,全面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果。
从“线下诉讼”到“线下+指尖诉讼”相结合
“现在真是太方便了,足不出户就能立上案,真是节约了我们不少时间……”某企业负责人在立案后评价道。
新泰市人民法院9处人民法庭始终把信息化作为深化便民利民的重要载体,着力提升司法服务效能,借助微信、移动微法院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立案、“线上”缴费、“线上”送达、“线上”调解、“线上”开庭,实现业务网上办理,最大限度方便群众诉讼。近年来,9处人民法庭年均线上立案4600余件,电子送达率达90%以上。
同时,针对辖区涉老年人的赡养纠纷等案件开辟“绿色通道”,由专人负责对接,提供上门立案、审判服务,努力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调解等“一站式”司法服务,不断优化提升适老型诉讼服务水平。
9处人民法庭全面优化法庭立案窗口功能,把审判之外的工作统一集中到立案窗口,为群众提供诉讼引导、案件受理、财产保全、诉前调解、信访接待、司法救助、材料收转等一站式、集约化服务。为防止窗口变为接待“中转站”和材料“收发室”,在显著位置张贴了法庭权力清单,并配套制定了首问负责、超时问责、投诉处理等8项倒查问责制度,最大限度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
从“独奏曲”到“大合唱”
“非常感谢楼德法庭在处理郑某某纠纷中给予的法律指导和调解工作,避免了矛盾激化升级,维护了辖区的平安稳定”。近日,新泰市人民法院楼德法庭收到楼德镇及镇矛调中心、平安协会、调委会、司法调处中心工作室联合书写的一封感谢信。
事情还要回溯到2024年4月份。
2024年4月,新泰市楼德镇村民杨某某在为本村村民王某某修建院墙过程中坠落死亡。案发后,杨某某的亲属向包工头本村村民郑某某索赔。后经村委会调解未果,杨某某的亲属提起诉讼。
在纠纷处理期间,杨某某的亲属将其骨灰盒埋在郑某某门口并立坟头,致使郑某某无法居住,郑某某就杨某某亲属的侵权行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杨某某亲属排除妨害。同时,郑某某就该侵权行为向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对杨某某亲属的寻衅滋事行为刑事立案。此外,杨某某亲属还向郑某某主张杨某某生前的劳务费2400元。
为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楼德法庭从实质上化解矛盾纠纷的角度出发,及时组织楼德镇各调解组织介入纠纷化解,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调解人员熟悉社情民意、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依情依理认真做好双方当事人思想工作,稳定情绪、化解怨气,引导理性处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法官熟知法律的优势,耐心做好释法析理工作,从法律角度帮助当事人对诉讼风险进行评估,调整当事人心理预期。经过十余次联合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近年来,新泰市人民法院9处人民法庭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构建“法官+网格员”工作模式,把法庭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置于网格化管理体系中,针对重点难点矛盾纠纷快速反应、及早介入、联合化解,充分借助乡镇街道和矛调组织的力量,年均诉前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件,有效减少“民转刑”“民转访”等案件的发生,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果。
从个案办理到社会治理
“我们在处理邻里关系时,应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处理,在挖掘土地、建造建筑物、铺设管线以及安装设备等方面,不得危及邻居不动产的安全……”在普法大讲堂上,新汶法庭庭长李新迎为村民讲道。
近年来,新泰市人民法院9处人民法庭积极融入村居社区网格,联合发出《“无讼村居”共建倡议书》,围绕社区常见的老年人电信诈骗、农民工工资、农村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相邻关系等问题,年均开展普法大讲堂、法治进乡村等活动40余次,用百姓话普及法律知识,讲解典型案例,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
今年6月,新汶街道某村72岁的老人张某某因5位子女未尽赡养义务,一怒之下将他们起诉至法院。法庭受理案件后,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方便其诉讼,同时,为扩大审判效果,加强普法宣传,决定在老人居住地就地开庭。经过法官释法析理,被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现场回答了数十名群众的法律咨询,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我们把加强巡回审判作为转变作风的重要载体,先后设立了‘三农法庭’‘假日法庭’‘午间法庭’等,不定期到厂矿企业、村居社区、田间地头就地办案,让‘流动的人民法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便利诉讼的需求,不断提升百姓‘家门口’的司法获得感。”新汶法庭庭长李新迎介绍道。(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人民法院研究室 刘国成)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