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
“家人放弃我、不要我,情比冰薄;可监狱干警们对我比亲人还亲,真情似火。我出去后一定好好生活。”艾滋病罪犯张某在减刑释放前,将自己创作的十字绣作品《冰火两重天》送给河北省监狱管理局冀东分局第四监狱艾滋病特管监区干警,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冀东分局第四监狱艾滋病特管监区担负着全省男性艾滋病罪犯的集中收押和监管改造任务,监区干警以忠诚擦亮政治底色,以法治筑牢安全底线,以专业精神感化艾滋病罪犯,为平安监狱、法治监狱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我们以该特管监区为依托,在总结践行‘宽严相济、打防并重、依法管理、人文关怀’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改造与救治协同发力、生命与灵魂双重救赎’,强力打造‘心理、医疗、膳食、社会、感恩’五位一体的监管新模式。”冀东分局第四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梁小辉对记者说。
忠诚担当重任毫不退缩
2009年底,河北省监狱管理局筹划要对艾滋病罪犯实施集中收押管理,在冀东分局第四监狱设立集中关押全省艾滋病男犯的特管监区,改变以往分散收押的模式。
在那个谈“艾”色变的年代,尽管有关方面大力宣传,普及日常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但是一些监狱干警心里却无法释怀。甚至有干警家属找到监狱,要求调岗。此时,时任第四监狱出监大队大队长的梁小辉抛开偏见,临危受命担任艾滋病罪犯特管监区监区长,毅然挑起筹备和组建特管监区的重任。
“不管是谁来干,这个活儿,总要有人来干。既然组织让我干,就是组织信任我。如果我要是推脱了,那就是逃兵,从内心来讲,那是一种耻辱。”梁小辉坚定地说。
组建专门的艾滋病罪犯监区,在河北省还是个新课题,没有任何经验可取,一切都要自己摸索、尝试,困难可想而知。梁小辉带领同事们阅读相关书籍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了解艾滋病罪犯的心理特征,学习预防传染病系列知识,还请来疾控中心人员对干警进行培训,让干警消除思想包袱,让艾滋病不再可怕。
“管理教育艾滋病罪犯不仅比普通罪犯难度大,还存在被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在真正面对艾滋病罪犯、特别是后来的零距离管理中,我们心里确实也有过犹豫和担心,但没有一个干警退缩!”梁小辉说。
特管监区干警积极践行“把大墙内的人改造好,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的价值追求,尽力消除艾滋病罪犯的“被歧视感”,帮助他们延续生命、回归生活正途。
人文关怀融入依法管理
相较于普通罪犯,艾滋病罪犯情况尤为复杂。他们有的把艾滋病当作自己的防护牌,不服从管教,还常以此来要挟干警,提一些不合理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对干警谩骂、恐吓;有的对生活绝望、对自身失望,破罐子破摔,拒绝治疗、抗拒改造。
“嫌饭给的少了,水不热了,三更半夜大喊大叫,不是喊这里疼,就是那里疼。总之,就是在故意捣乱……”面对这样一群“刺头”,怎么办?
特管监区建立伊始,干警们谁也不敢走进艾滋病罪犯的监舍,没法和他们正常沟通交流。平日里,干警们都是穿着防护服,隔着玻璃通过电话交流。这样的沟通效果差,并且在罪犯们看来,干警武装严实,是从心眼里歧视他们、防备着他们,加重了他们的对立心理,对抗自然而然形成了,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都挺好吧?我来看看你们。”一天,艾滋病罪犯监舍的门突然被打开,满屋子服刑人员惊奇地发现,梁小辉(时任特管监区监区长)和其他干警走了进来,他们竟然没有穿防护服,并且很自然地坐到他们中间,与他们面对面聊了起来。
短暂的闲聊收到了奇效,看到干警们与自己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谈话交流,艾滋病罪犯们感到很亲近。此后,特管监区干警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逐渐消除,大家纷纷脱掉厚厚的防护服,与艾滋病罪犯正面沟通交流,罪犯们对干警的态度明显好转,特管监区的工作很快打开局面,走上正轨。
“对他们坚持不歧视、不抛弃的理念,把人文关怀融入到依法管理之中,像老师对待学生、家长对待孩子、医生对待病人般,让他们感到温暖、感到做人的尊严,身体近才能心里近。”梁小辉说道。
创新模式提高改造质效
罪犯的新生之路离不了监狱干警的指引,但当“病人”与“罪犯”身份叠加时,他们通往新生的道路又多了道“坎儿”。
一名有吸毒史的艾滋病罪犯被家人遗弃,他自暴自弃,常常打骂其他罪犯,不服从管理,有时连干警都骂。对此,干警并没有简单地依法处理,而是教育他,感化他。同时,还多次与他父亲沟通,说服家人原谅他,给了他积极改造的信心和希望。减刑释放当天,其家人送来感谢锦旗。
近年来,特管监区干警确立了“宽严相济、打防并重、依法管理、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独具匠心地开创了一套艾滋病罪犯监管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艾滋病犯集中关押管理积累了大量经验。
开展亲情帮教工作,是强化罪犯管理,激发罪犯改造动能,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有力举措。特管监区进一步优化亲情会见机制,打造艾滋病罪犯专门会见室,与罪犯亲属开展联合帮教,凝聚促进罪犯改造的坚强合力。艾滋病特管监区自成立以来,先后治疗、挽救、改造艾滋病罪犯400余名,连续15年实现“监管和医疗安全无事故”目标。
(2024年11月7日《法制文萃报》记者 周宵鹏 李雯)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