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人民检察院坚持以数字检察赋能未成年人保护,搭建“未成年人全程智慧守护平台”,助力解决未成年人保护四大难题。自去年10月该平台上线以来,发现侵害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犯罪线索121条,辅助对24名涉案未成年人进行追踪保护。
激活“沉睡数据”,破解重个案、轻类案难题
一是打造数据平台。为解决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案碎片化、浅表化等问题,该院构建“未成年人全程智慧守护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通过主题提取、编码和聚合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检察机关业务应用系统、12309检察服务中心等渠道数据进行统一储存和管理,集中发现、深入挖掘类案线索。
二是打通数据渠道。平台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实体识别等技术,全面抓取法律文书、法条适用、证据采信、犯罪记录封存等方面数据,形成案件整体信息库,实现各业务部门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处理,帮助全面掌握案情,做出科学决策。
三是强化数据分析。平台每周定期进行类案分析,自动将分析结果推送至办案人员终端,实现类案发现自动化。该院利用平台对2022年以来办理的34件未检案件进行类案分析,发现酒店未按规定登记或强制报告14人次、医院未强制报告2件,并对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3件。
强化全程监督,破解重办案、轻治理难题
一方面打造监督模型。将“强制报告履职监督大数据模型”作为平台打造的重要模块,与检察工作网、公安机关、卫健医疗单位等内外部数据对接,打造出包含全省1.4亿条信息的“数据底座”,并通过移交线索、通知立案、制发建议、支持起诉等方式开展监督,实现涉未成年人案件全链条监督。该模型在全省推广后,已为全省127个县区公安和检察机关、214家医疗机构开通账号,共筛查各类应报未报线索439件,移送案件线索112条,通知立案9件,成案8件,洛阳市强制报告比例由10.4%提升到88.5%,省内推广后各地增幅均超60%。
另一方面强化“精准画像”。对每一个涉案未成年人从身、心、学、法、家等五个方面进行“精确画像”,建立个人档案,长期跟踪涉案未成年人心理状况,共建立画像24个,持续更新个人档案数据110条,帮助9名涉案未成年人纠正心理问题,助力其积极融入社会。
做好事前防范,破解重处罚、轻预防难题
一方面开展线上普法,将法律知识纳入平台的微信小程序中,帮助青少年在“指尖上”获取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对涉罪未成年人,采用“在线学习+知识测验”的方式,推动法律知识入脑入心,目前已帮助19名涉案未成年人完成在线学习,有效预防再次犯罪。
另一方面强化线索移送,联合教育机构、社区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团体组织,建立双向合作反馈机制,广泛采纳意见建议,及时发现犯罪线索或异常情况。目前,已接收相关单位移送线索23件,均得到妥善处置。
拓展功能应用,破解重被动、轻主动难题
一是增设舆情线索捕获功能。平台自动抓取短视频平台数据,通过语音和文字识别技术,自动解析视频内容,提取关键词和主要信息,帮助快速识别涉及未成年人的敏感话题或事件,避免负面舆情发酵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已筛查线索1472件,识别敏感话题33条,均移交未检部门及时处置。
二是增加视频分析提取犯罪线索功能。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暴力行为检测技术,精准识别出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图像或暴力场景等,目前已识别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线索11件,已推送至未检部门及时处理。
三是完善个性化推送功能。结合青少年的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强化大数据分析,在平台下设的微信小程序中,主动为其个性化推送法律知识53条,开展线上法治教育30次,有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人民检察院雷家怡)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