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发达的交通路网、热火朝天的繁忙码头、婀娜生姿的山居环境、花果飘香的农特产品、细腻爽口的河鲜美食……短短几天采访,江南小城句容留下的记忆片段,早已深深映入记者脑海。
句容城镇风光
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今年国庆前夕,游览于江苏省句容市的山水之间,记者边走边看、边问边查,怀古抚今之间不禁感慨,这座千年古邑在新的时代精神召唤下,早已焕发出别具一格的城市气质。句容虽小,却于山水田园之间蕴藏着大大的发展经:临水则拓长拓宽发展出路,倚山则增彩增色人居环境,耕田则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接续奋发者,岁月不薄。就在今年的9月20日,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句容市在“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中位列第51位。而在全国投资潜力、全国科技创新、全国新型城市化质量榜单中,句容则均进入了前50的行列。一项项亮眼的数据指标,经由“句容发布”推送后,引得句容人在朋友圈里竞相转发。
3.7公里沿江岸线聚拢百亿产业群
“碧草千万里,沧江朝暮流。”句容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江岸线城市,目前人口64万,由镇江市代管。岸线资源自古便是沿江城市发展区域经济的大动脉。句容如今的区划,虽然紧靠长江,但江岸线却仅有3.7公里,位于北部下蜀镇,这也是句容唯一的临江乡镇。
江苏省句容市城东居民区
如何依托这不到4公里的沿江岸线,把临江经济带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是近几十年来句容历任主官都苦心筹划的重要议题。
建华建材集团是比较早进入句容临港产业园的一家传统制造企业。2002年,它的创始人许景新从广东起家,“沿海北上、沿江西进”,最终选中了桥头镇(后并入下蜀镇),创下江苏建华管桩有限公司。
建材行业无论从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需要大进大出的港口资源。在这方面,句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走陆运,句容路网纵横、铁路汇聚。走水运,这里紧接龙潭港、新生圩港、镇江大港三大江海转运枢纽。下蜀镇自有的3.7公里港口虽然不算长,但也是常年水深达到12米的天然良港,来此落户的企业也可选择自建码头。
把企业落户句容之后,这里也成了许景新事业腾飞的新起点。22年来,建华建材的产品从这里南下北上、远销海内外,并于近年成为港珠澳大桥的重要供应商。句容则见证了这家企业一步步成长为全国最大管桩生产企业,并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有了建华建材的辐射效应,近十来年,临港产业园还接连吸引到台资水泥巨头台泥集团、全国最大法兰生产商广东毅马等建材龙头企业入驻。这些大型建材企业的落户,同时带动了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聚集。由此,一个百亿级的建材产业集群在这里形成。
随着园区企业越来越多,相对有限的码头资源,如何进一步发挥出最大效能?在当地政府的多番努力下,一个“共享码头”的好办法很快破解了这一难题。
去年9月份,一艘载着8000吨热轧钢卷的货轮停靠到了台泥的内部码头,货物却被运到了园区另一家企业江苏中晟电磁科技有限公司内。
原来,在此不久,当地政府出面,促成两家企业达成了友好协议:在支付相对优惠的使用费后,后者可以长期使用前者的码头,每月运输一定量的原材料和产品。这次“联姻”,不仅节省了企业的运输成本,还实现了企业间的互助双赢。
目前,当地政府还在继续牵线搭桥,促成台泥水泥、华电、建华等自有码头的企业,逐步对园区所有企业开放码头。
“融入南京、接力镇江”再拓朋友圈
建材行业早已成为句容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在既有产业链做大做强之后,如何再补链延链,并进一步增强链群,成了句容产业发展的新蓝图。
南京地铁S6号线(宁句线)
2021年12月28日,全长43.7千米,施工了整整三年的南京地铁S6号线(又称宁句线)正式开通。从此,“宁句同城”照进现实。如今每一天,都有着接近5万人次的客流往返于两城之间。
2023年11月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借势作出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决定将句容市建成南京都市圈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宁镇扬一体化先行区。
一条蜿蜒的宁句线,不仅拉近了两地的路途距离,还拉近了两地的心理距离。从此,无论镇江市区还是南京市区,都被纳入句容的半小时经济圈范围。
于是,“融入南京、接力镇江”便成了近年来句容市委市政府战略发展规划的新方向。在产业链培育招引方面,句容紧盯南京的“五标八链”和镇江的“四群八链”,不断做大做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随后,句容市结合本地产业特征,编制出台《句容市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两群三链”的产业发展方向。
江苏易恒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记者注意到,通过短短几年孵育,如今已有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在句容开枝散叶。今年8月份,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园区“瞪羚企业”联博精密的出海故事,这家主要从事汽车电机超精密定转子研发、制造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了国外厂商的长期垄断,据悉目前在手订单已经排到了2033年。
园区另一家“小巨人”企业天工股份,则是一家打造高端钛及钛合金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在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经过培育,目前也已进入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审核程序中。
句容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自从主动“融入南京、接力镇江”之后,句容的各链各群创新活力显著增强,“高精尖特”在句容多点开花。仅仅过去一年,句容市新签约亿元以上的34个项目中,18个项目与南京直接配套关联,占比52.9%,29个项目符合镇江“四群八链”,占比85.3%。
优质企业、潜力项目纷至沓来,句容该如何迎接?
临港产业园区一位青年党员帮办员告诉记者:“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句话在句容并不只是一个口号。”他表示,在证照办理方面,园区不仅早已实现“一件事一次办”,还针对重点产业项目推出了帮办、代办制度。这让很多拟落地企业轻松而舒心地度过了“从拿地到开工”的长周转期。
“近年来,句容市坚持‘融入南京、接力镇江’不动摇,坚持产业强市‘一号战略’不动摇,坚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市干部、群众、企业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上述句容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小山村的发展经验走向全国
句容山川丘陵居多的地貌,从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并不利于形成平整连片的大面积作物生产。但这些年,一个从句容小山村走向全国的农业发展路径名片——“戴庄经验”,却是受片区化协同发展理念引领的结果。
句容戴庄村
戴庄村位于句容市的最南端,属于茅山革命老区腹地,这里既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没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但走进如今的戴庄村,可谓是“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一片片的有机水稻,一行行的有机果树,一棚棚的有机蔬菜,在山野之间绘就出一片田园牧歌的生机景象。在这里,丘陵间的冲田,山坳中的坪地,每一处都被农民有效利用起来。
2002年,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的赵亚夫,以志愿者身份来到戴庄村,开始带领当地农民走上了创新农业的发展之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践,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落后村,逐步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村社协作、科技支撑、生态循环”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之路。如今的戴庄村,景更美了,路更广了,老百姓的腰包也更鼓了。2023年戴庄村民人均收入4万多元,村集体资产达到两千万。戴庄的奔富路,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戴庄经验”也获得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大量媒体的广泛报道,并被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3次发文推广。赵亚夫本人也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荣誉称号。
目前,由句容市政府牵头,在本市组建起了多个“亚夫工作室”,由赵亚夫担任总顾问,为各乡镇开展常态化的技术指导。白兔镇的新农人张奎峰,便是“戴庄经验”的受益者。
“我们的葡萄现在根本不愁销路,放在微信群里就被一抢而空了。”受赵亚夫老师的工作指导和理念启发,如今,张奎峰把小小的葡萄种植也发展成了带富一方的大产业。在葡萄田里十余年的坚守,不仅让他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人员,还当选成为对外传讲句容三农经验的江苏省人大代表。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张奎峰告诉记者,目前由他担任社长的白兔镇致富果业专业合作社,已经让165户社员及周边135户葡萄种植户亩均增收3000多元,带动就业数百人。
记者了解到,除了赵亚夫、张奎峰,句容农业领域还涌现出方应明、范亚君、华梦丽、隋泽华等领头羊式的人物。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的技能和职业的态度,更为一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句容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发展路径选择上,句容除了“戴庄经验”之外,还探索出了“丁庄样本”“西冯模式”“唐陵道路”等“三农”领域改革发展样本。“在这些样本中,普遍坚持了片区化理念,顺应了农村产业区域化发展需求,采取‘强带弱、大带小、片区带全域’的方式,引导户与户、村与村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发展’升级。”上述负责人表示。
为名山大川绘就绿色发展大篇章
句容空青村,是嵌落在宁镇山脉之中的一座小山村,全村傍山而建,风光旖旎。但十年前来到这里,会看到十几座石灰窑和采石场繁忙作业,天空终日灰扑扑、尘蒙蒙。
句容空青村风光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提起这里过去的景象,不少村民都会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环境有多糟。
深秋时节,记者驱车来到群山环抱的空青村,如今家家红砖白墙、处处碧水云天的美景,让游人深深陶醉。记者看到,一处改造后的二层民宅,用泥墩和横木围起了一人高的院墙,院子整理干净,院外停着一辆南京牌照的商务车。
村里干部告诉记者,前几年,南京一家旅游开发公司来到这里,和村民协商后租下了他们的老宅,翻新改造之后,再对外出租。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不少南京人会来到这里住上一阵子。
“由开发公司承租再出租,相比起直租来说有很多好处。租户和农户之间不直接打交道,出现问题也是找公司来协商,避免互不守约,也避免了一些潜在矛盾。”上述村干部说道。
句容茅山景区
句容是一座名山汇聚的城市,茅山、赤山、红山、宝华山,山区丘陵地段占去句容接近一半的境内面积。像青山村这样被投资激活、面貌焕然一新的小山村,在句容还有很多。比如,以茅山老区为核心,句容已经打造出12个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片区建设。
近年来,为了充分挖掘山区经济,句容市相关部门推出了促进工商资本“上山下乡”的计划。在实施“百企兴村”行动中,组织了75家本地优质企业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引导企业资本投资绿色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重点项目。
“茅山长青”,这个句容本土的茶品类,在当地政府的资源统筹、产业引导下,最近几年开始在茶叶界声名鹊起。并做成了一个价值一度高达16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
句容位于四季分明的北纬30°处,茅山湖畔的千亩茶场,终年雨量丰沛、土壤酸碱适中,是茶叶种植的良好基地。但过去,可能只有周边很小范围的人知道“茅山长青”。近年来,句容开始以“茅山长青”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为依托,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技术、弘扬茶文化。
2023年3月,为了进一步壮大茶产业,句容市委、市政府从产业政策角度考量,出台了《关于全面推动茶产业资源整合的总体方案》,规划实施“国企改造、产业固本、科研攻关、品牌提升、茶旅融合”五大行动。
今年3月份,由句容国投集团投资的江苏句容茅山长青茶业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引领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有茶企领军平台,并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大文章埋下伏笔。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如今,句容在多个茶场都开办了研学基地,无论孩子们还是成年人,都能在这里学习到采茶、制茶、茶艺等课程。茶文化如同沏开的茶香一样,在山乡大地四处溢开。
■ 记者手记
守好“金饭碗”奔向好日子
资源禀赋好,却发展滞后,这种现象常被形象地称为“守着金饭碗要饭”。从逻辑上来说,资源好并不当然意味着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一定强。对任何一个地方来说,如果缺乏科学谋划、统筹发展的远见,择机而动、顺势而为的理念,以及认准目标、高效落实的定力,即便捧着金饭碗,资源和效益错配的现象依然会发生。实际上,在现代化进程中这样的发展教训中外都有。
句容市位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圈层,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宁镇扬一体化的先行区,西临南京、东接镇江、北靠长江的区位优势,确实给句容带来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更多机遇。但如何把种种自然资源禀赋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富民优势,是句容历届党委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认真谋划的。
过去多年,在“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有限资源背景下,句容人以敢闯善为的革命老区精神,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人文等先天优势,谋动“融入南京、接力镇江”的宏大布局,竭力让这片土地的每一处资源,都发挥出最优的效能和最大的效益,充分彰显出了句容人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的持重坚守品格。
在新的时代征程上,句容人与时代发展脉搏同频共振,不辜负每一处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南京新东郊、金陵御花园”“秦淮源头、葛洪故里”“戴庄经验”“丁庄葡萄”“白兔草莓”等等,这些句容地方名片的一次次出圈,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投资者、旅行者慕名而来。
(2024年10月31日《法制文萃报》记者 彭飞 通讯员 裔凡)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