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诉讼,我明白了‘贷转贷’是违法行为。今后我再也不做这种稀里糊涂犯法的傻事啦!”日前,河北省临西县人民检察院办理一起通过网络贷款转借他人的民事监督案件,既依法维护了原告邢某的合法权益,又让其知晓了讲情谊更要尊重法律的道理。
今年6月,临西县人民检察院通过数字检察模型检索时,发现原告邢某起诉张某借款不还民事纠纷一案中,邢某1万元的出借资金,是从某网络平台上贷款后,又转借给了张某。此案中,不论双方纠纷成因,就原告邢某的出借行为,是典型的“贷转贷”行为,其借款合同应视为无效合同。该院遂对这起民事判决开展民事监督。
在原审原判中止执行重新立案的调解现场,该院检察官面对原、被告法治意识淡薄的表现,结合该案进行了普法宣教,讲述了邢某“贷转贷”的违法性和可能带来的自身利益无法保障的危害,原、被告双方最后认识到了各自的错误。依据案件实情,经法院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由张某对所欠款项分期偿还邢某,目前已履行完毕。
检察官说法
将贷款转贷他人,不仅违背民间借贷出借人资金来源应为自有资金的规范要求,也扰乱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同时增加融资成本。这种情况下,除了借款合同无效,出借人无法向借款人主张利息外,出借人还可能因无法及时偿还银行贷款而面临诉讼后被纳入不良征信的风险。若转贷行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涉嫌犯罪的,出借人还将面临刑事处罚。
(2024年10月25日《河北法治报》马士江 王凤荣)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