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总能看到巾帼力量活跃在各个领域。她们有的是致富能手,有的是基层干部,有的是乡贤能人……她们扎根广袤农村,撑起乡村振兴的“半边天”,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展现巾帼担当、彰显巾帼力量。
致富不忘乡亲的“蔬菜姑娘”
2019年,30岁的王育芳大学毕业后,揣着一份回报桑梓的情怀,毅然回到家乡,带头成立了新寺永利蔬菜种植农民合作社,带动引领村民致富,实现了自己的绿色梦想。说起她,大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去年豆角价格好,摘完最后一茬,又种了白菜。”王育芳说,她的合作社种植豆角200多亩,亩产值1万余元,豆角采摘完后,还可以种一茬娃娃菜,每亩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目前,新寺永利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在新寺、武当等乡镇建成蔬菜种植基地2个,主要种植架豆、辣椒、娃娃菜等蔬菜。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王育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鼓励大家一起种菜赚钱,她为农户提供统一种苗和技术,指导他们种植架豆、娃娃菜、辣椒等蔬菜,并与农户签订合同,统一供种、供苗、管理和收购销售。
在王育芳的耐心鼓励下,基地周边150多名妇女实现务工增收,年收入稳定在2万元以上。同时,通过统一种植、管理、销售,王育芳还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蔬菜2000余亩,亩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十年如一日,王育芳每天都会抽空到乡亲们的大棚中,向乡亲们解答农技难题,培养了一大批蔬菜种植巾帼能人。
倡树文明新风的基层干部
“以前村民办红白喜事,都要花一大笔钱置办酒席、备彩礼。一些村民多年的积蓄,就在所谓面子、尽孝中花光,还有家庭因此负债、返贫,大家深受其害。”谈起以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场景时,漳县四族镇四族村妇联主席王粉连惋惜地说道。
四族镇四族村的姑娘李琪要出嫁,由于受传统不良婚嫁习俗和邻里攀比风气影响,李琪父母总觉得女儿彩礼要的少了很没面子,可看着自己的女儿和小伙子般配、幸福的模样,又不想给他们婚后的日子添加额外的负担。王粉连抓住李琪父母的矛盾心理,不断上门做工作、举反例。最终李琪和父母思想转变了,不但彩礼要得少,而且大多数都做了陪嫁。
好的乡风民风离不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李琪成了村上第一个带头抵制高价彩礼的新娘,有了“最美新娘”李琪的表率,四族村文明婚葬新风拉开了新的序幕。
为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王粉连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巾帼红娘团”志愿服务队,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移风易俗新理念,还为村里的新人免费当红娘、主持婚礼。
现如今,四族镇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已蔚然成风,健康、和谐、向上的文明乡风越来越浓。
化纠纷促和谐的司法所长
在漳县武阳镇的人民调解室,调解员后爱珍正为调解工作忙碌着。数十年如一日,她尽心尽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宣讲法律知识、人民调解知识,参与群体性上访事件和重大疑难矛盾的调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基层的矛盾纠纷多数是从小的口角或误会开始的,如果在发现之初就主动介入,沟通调解,就容易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后爱珍说,只要有纠纷,她就会及时奔赴现场、耐心倾听。“她总是给每一位当事人提供倾诉的机会,把当事人真正的诉求、争议焦点、矛盾根源摸准,再寻求解决矛盾的最佳突破口。”有人这样评价后爱珍。
近日,农民工杨某在施工期间摔伤腿部,因受伤后3个月内不能务工,要求施工队负责人支付误工补助及营养费3万元,唐某认为杨某要的务工费太高,两人发生纠纷,互不相让。得知这一情况后,后爱珍带领司法所和调委会工作人员主动介入,先后对当事人进行了多次对接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了赔偿的共识。
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她的身影。调解纠纷时,后爱珍以积极主动、高效务实、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乐此不疲地奔走在人民调解的第一线。她累计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890余起,开展普法宣传90多场次、法治讲座2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
王育芳、王粉连、后爱珍是漳县乡村振兴事业中全县广大妇女的缩影。近年来,漳县带领广大妇女争做美丽家园建设者、产业发展先行者、文明新风倡导者,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巾帼新动能。
(2024年10月24日《中国妇女报》记者 袁鹏 蔡峰)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