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情概述
2020年10月27日,车主与A车辆租赁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签订《北京市汽车租赁合同》,合同约定,车主将自己名下的一辆奥迪小型客车以每月9000元出租给A公司,租期为一年至2021年10月27日止,被告每月提前3天向车主支付租金。
合同签订后,车主立即将车辆交付给A公司,A公司又将车辆出租给第三方使用。而A公司仅向车主支付三个月租金后便一直未再向车主支付租金。车主多次与A公司沟通、催要,A公司均以各种理由推脱,甚至不接听电话。车辆自带GPS定位也被拆掉,车主无法得知车辆具体位置。无奈之下,车主以A公司违反合同约定为由,起诉至人民法院,要求A公司返还车辆并承担违约责任。
■ 法院裁判
庭审中,A公司辩称:与车主业务接洽人员小李仅是公司员工,就本案车辆租赁A公司并不知情,这是小李的个人行为,车辆不在公司的控制中,不同意车主的诉讼请求。
法院认为,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A公司认可小李系该公司员工,且A公司已在涉案《北京市汽车租赁合同》加盖公章,认定A公司与车主之间成立合法有效的租赁合同关系。合同到期后,A公司负有返还车主涉案车辆的义务。合同到期前欠付的租金A公司应当继续予以支付,合同到期后至车辆未返还之前的占有使用费A也应当支付。故判决A公司向车主返车辆并支付剩余租金以及车辆占有使用费。
■ 法条解读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合同一般生效要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如果合同主体是公司,公司作为法人组织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订立合同。(二)意思表示真实。如果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导致公司盖章的行为并非其真实意愿,那么合同可能会被撤销。(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合同的内容和目的必须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如果合同约定的事项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了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那么合同约定内容是无效的。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当车主将车辆出租给租赁公司时,双方形成了租赁合同关系。租赁公司有义务妥善保管车辆,并在租赁期满后将车辆完好无损地归还给车主。车主则有权收取租金,并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对车辆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出租方或承租方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失赔偿责任。
■ 律师短评
在车辆租赁市场中,车主将车辆出租给租赁公司本是一种常见的经济行为,但有时却可能面临车辆租赁公司未按时支付租金,甚至租赁车辆丢失的风险。为使车主在出租车辆时更好地了解自身权益和法律规定,提出以下几方面以供车主特别注意:
1、签订书面车辆租赁合同。合同应详细约定车辆的保管责任、保险责任、赔偿责任等内容。合同条款应明确、具体,避免模糊不清或产生歧义。
2、预防车辆丢失的措施。首先,应选择正规的租赁公司,可以通过查看租赁公司的资质证书、客户评价等方式进行判断。其次,车主可以要求租赁公司提供车辆的实时定位信息或自行对车辆安装定位装置,以便随时掌握车辆的行踪。
3、车辆丢失后的应对措施。车主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通知租赁公司。报案时应详细说明车辆的品牌、型号、颜色、车牌号码等信息,以及车辆丢失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并有权要求租赁公司予以配合。
(作者 李贺凤 系北京市安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2024年10月24日《法制文萃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