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期间,国内一个AI网络事件引起大家的关注。事情是这样的,在短视频平台有用户通过使用著名企业家雷军的AI模拟肖像,采集和模仿雷军的声音,发表大量不实言论。其中有些言论充斥着攻击、谩骂和低级污秽的语言。这件事情给雷军本人造成极大的困扰,他在微博用了三个愤怒的表情对此表达不满。
AI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都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发展应造福人类,不能成为不法分子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甚至违法犯罪的工具。利用AI技术非法模仿他人,违反了哪些法律,侵害了当事人的什么权利呢?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律师观点:
技术的发展需要遵循法治,和其他技术不同,人工智能会带来科技伦理的问题,更需要法律的规制。我国网络安全及电子商务相关法律的立法较为完善,除民法典引入了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侵权责任相关规定外,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也相继出台,大大推进了我国在网络法的立法建设。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也许就会进入千家万户,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亟需法律的规范和指引,以免产生严重的科技伦理问题。此次AI模仿知名企业家发布网络言论的事件,也为我们抓紧制定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规范敲响了警钟。
律师介绍:
孙宏臣,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后,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出版《民法总则精解》《土地承包经营权解析与重构》《网络安全法一百问》等专著和著作三本,发表文章十余篇。做过大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商事案件,担任国有企业及多家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法律顾问,团队成员多位律师具有法学博士学位,专注于公司商事纠纷、信托、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疑难复杂诉讼纠纷解决。
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以“更好的公司法务律师”为发展目标,不断探索、优化独具特色的真正的“一体化管理运营”机制,成为在诸多业务领域有深度实践并处于业界领先地位的综合性专业法律服务机构。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