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加强出庭公诉能力 推动检察工作现代化

2024-10-15 15:34:51 来源:法治网 -标准+

随着刑事诉讼立法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推进,公诉人出庭公诉工作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在庭前审查准备、把握庭审主动权、合理应对庭审变化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使出庭公诉工作适应多层次诉讼体系的需要,构建认罪与不认罪案件相区别的出庭公诉模式。本文结合检察工作实际,立足于当前出庭公诉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对出庭公诉能力建设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以此推动出庭公诉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一、加强出庭公诉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其主要职能包括审查批捕、提起公诉、出庭公诉等。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的推进,庭审实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检察机关的出庭公诉能力不仅决定了自身的办案质效与履职效果,也影响着检察机关能否协助法庭依法准确判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案件庭审的质量与效率。

(一)加强出庭公诉能力是应对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2016年,“两高三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对于庭前会议、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均细化了要求。对于检察机关来说,该项旨在加强庭审实质化的改革实际上是对审前把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庭审前的审查起诉环节主要工作者,检察机关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审前过滤功能,更加严格审查案件事实与证据,防止案件“带病”进入审判程序。

(二)加强出庭公诉能力是回应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新期待的必然要求。2018年最高法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的意见》,对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提出了要求。对于公诉人来说,出庭公诉工作不仅是自身履行指控犯罪的职责,也是对庭审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同时还承担着法治宣传教育的任务,这些职能工作的开展被放在网络直播等更为公开透明的场合下,要求公诉人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出庭公诉水平,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评判,以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三)加强出庭公诉能力是公诉人主动适应工作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捕诉一体机制的改革提升案件办理效率、质量,对公诉人的办案能力也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2018年最高检出台《公诉人出庭工作指引》,对庭前准备、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出庭公诉相关工作进行明细规定。在当前对出庭公诉工作要求越来越细化和严格化的时期,加快提升出庭公诉能力迫在眉睫。

二、出庭公诉工作当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司法实践中,部分检察官因履职不当、发表观点有失偏颇而产生各种问题,甚至造成极大的舆论影响。例如,内蒙古王永明涉黑案,起诉书中出现多处错误和漏洞,庭审环节检察官也存在应对不严格不规范的问题;再如辽宁腾徳荣涉恶案,检察官在回应辩护人的质疑时,因未能合理表达真实情况,回应存在重大问题而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对办案部门造成负面影响。

(一)庭审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对于庭前准备工作来说,检察官往往将重点放在梳理和重新审视全案的证据材料,但对被告人的心理动向、庭审是否会产生舆情等关注很少。对被告人心理来说,案件庭审是对被告人是否认罪、应当认定为何种罪行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被告人极有可能在庭前心理出现变化。同样,舆情也会对案件审理最终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而部分检察官在案件办理中,往往对此关注不够,或者因担心自身庭审发言被炒作,在庭审中针对辩护人、被告人的发问怠于应对,反而使庭审情况产生较为严重的舆情问题,影响了案件整体办理效果。

(二)出庭法律文书不够规范。公诉人在履行出庭公诉工作中,法律文书承担着指控犯罪、列明证据、表达意见的重要功能,主要包括起诉书、举证提纲、公诉意见书等文书,其制作也体现了出庭公诉的方向与质量。最高检一直强调相应办案文书制作的规范性,同时也在内部办案系统中嵌入所有文书模板,但结合近年来本院案件质量评查结果来看部分办案人表述能力不够、责任心不强等原因,时常出现起诉书等相关重要文书存在漏洞、表述不够规范的情况。

(三)庭审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不足。在法庭上开展讯问、举证、辩论工作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专业要求极高的工作任务。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推进,公诉人在庭审过程中与辩护人对抗性减弱。2021年至2024年6月,本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使用率均在90%以上,同时轻微犯罪案件占比较大,导致公诉人缺乏出庭历练。公诉人对于庭审中出现的情况应对不够专业,回应辩护人的质疑部分存在缺少法言法语的运用,使庭审旁听人员误解公诉人表达的真实意思,极易引发舆情。

三、对加强出庭公诉能力的相关建议

公诉人对出庭公诉工作的加强,应建立在对案件事实证据的细致审查基础之上。检察机关作为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参与者和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强化自身各项职能,围绕提升出庭公诉能力从工作的各个环节强化工作效果,以保证案件办理质效。

(一)强化主导责任,加强刑事指控体系建设。一是做好提前介入工作。侦查工作是案件证据质量的基础,侦查工作的质量决定了审查起诉和法庭审判的后期质效。检察机关通过提前介入侦查、调查工作,对案件定性、事实认定、证据采信等提出意见,可以有效提升侦查、调查工作的质量。二是强化庭前证据审查。庭审工作主要是围绕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审查,为保证案件庭审质量公诉人应当在庭前加强对案件证据的审查工作,坚持严把审查起诉标准,细致审查每份证据,避免出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进入审判程序。三是加强对非法证据的审查与排除。对非法证据的审查和排除贯穿于检察机关工作的各个环节,公诉人首先应当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非法证据排除理念。具体来说在审查起诉阶段,公诉人应当重点关注当前庭审中经常涉及的讯问笔录与同步录音录像不一致的问题,在案件审查起诉环节认真观看录音录像,注意核实与讯问笔录的对应情况。在开庭审理阶段,公诉人可以充分利用庭前会议环节与辩护人进行沟通,熟悉辩护人是否有针对案件证据的排除意见,做好庭审准备。

(二)加强业务能力,提升当庭指控犯罪水平。一是提升当庭讯问能力。庭审讯问的目的不是让被告人认罪,而是明确被告人可能的辩解理由,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公诉人应重点针对被告人不认罪的部分让被告人做充分辩解,充分掌握被告人辩解理由,为之后的举证质证工作和庭审答辩做好准备。二是提升当庭举证质证能力。公诉人应适应多层次刑事诉讼体系,区别认罪与不认罪案件的举证质证方式,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类举证质证方法,通过构建证据体系,证明公诉主张,有效反驳辩解,掌握庭审中的主动权。在庭审前重新熟悉案情,如发现瑕疵证据必须及时进行补正,以免庭审中陷入被动。三是提升庭审辩论能力。为保证庭审辩论效果,公诉人应当在庭前准备时拆解梳理全案证据,对关键事实进行对比分析,寻找证据薄弱之处,做好答辩重点准备。同时,要在庭审中注意法庭辩论技巧的运用,找准辩论的重点与角度,把辩论内容与补充讯问、证据宣读相结合,充分展示案件证据的完整性,以达到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力度。

(三)多措并举,完善出庭公诉能力建设制度机制。一是提高出庭公诉规范化能力。检察机关应当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检的具体要求,明晰出庭公诉的各项具体工作与要求,从而使公诉人在法庭上充分展现良好的业务素质和精神风貌。公诉人要重视重大、复杂、敏感案件的出庭工作,此类案件均应制定包括风险预判与应对等项内容的出庭预案,对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检察长亲自出庭。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检察机关应加强业务培训力度,以检察办案人员为重点,贴近办案实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提高证据审查能力、案件分析能力、出庭公诉能力、诉讼监督能力和矛盾化解能力等。三是深化听庭评议机制。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各界人士担任评委,查找出庭公诉的不足之处,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动吸纳旁听人员的良好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出庭公诉工作整体水平。加强对出庭活动的跟庭考察,对有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和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案件,或者是新类型、重大疑难复杂等案件的庭审,加大庭审观摩工作力度,以内部交流促进开庭能力的提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额敏垦区人民检察院 赵丽梦)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