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服务纠纷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也给司法系统、住建部门、物业服务企业等带来了不少压力。近年来,国家鼓励通过非诉方式化解物业纠纷,但由于调解员数量不足、专业知识不够等原因,各地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推广困难。
202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携手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建立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民事纠纷“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此后,联调委相继召开调解工作会议,进一步确立推进物业服务纠纷调解需秉承“预防在前、调解优先”的理念,既要追根溯源,查找投诉纠纷的原因,对症下药,也要防患未然。
物业服务在百姓安居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石作用,但通常是不显山露水的。然而,一旦产生纠纷,便如疾风骤雨般,瞬间扰动大家的正常生活。面对物业服务纠纷的这一复杂议题,必须深谙,挑战虽存,但绝非不可逾越之障。而破解这一难题,则需要我们深入到物业服务纠纷的肌理中,共同探寻于困境之中寻觅“和解之光”的有效路径。
多元调解机制助力物业纠纷有效解决
当你晨光熹微出门之际,看到垃圾散落,不免会让心情蒙尘;当你夜幕低垂返家之时,又遇路灯熄灭,不免会增添几分不安。对于物业服务提供者而言,此类看似细微之事,往往会成为物业服务纠纷的触发点,绝对不容忽视。
物业服务纠纷呈现形态多样:如服务质量不彰,保洁疏漏、绿化失养、安全管理隐患等;又如计费标准存疑,业主对物业费标准不满或认为服务与收费不符,以及设施维护责任与费用分担上的分歧等。此类纠纷常常会使业主与物业之间陷入僵持。一旦陷入僵局,会让局面更加难解难分,因此探究出僵局中所暗藏的幽微转机至关重要。
沟通乃开启和解之门的金钥匙。双方应建立有效沟通渠道,以平和之心倾听对方诉求,共谋解决之道。业主可提出具体改进建议,物业公司亦应坦诚回应工作难点与努力方向。通过沟通,不仅能够增进理解、减少误解,也为最终和解奠定坚实基础。
物业服务监督机制是预防与解决纠纷的关键。业主可积极参与,通过业主委员会对物业服务进行监督与评估。政府相关部门亦应强化监管,规范物业行业行为,保障业主权益。
第三方调解机制亦不可或缺。当双方难以自行调和时,可借助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协会等第三方力量。这些机构秉持中立、专业原则,能客观分析矛盾,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在调解的舞台上,第三方介入犹如一把关键的钥匙,能打开通往和谐解决矛盾的大门,促进双方达成共识,有效化解纠纷。质疑,并非无端的怀疑,而是有技巧地探寻。当发现陈述中的矛盾点或不合理之处时,以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质疑。例如,“你刚才提到的这个情况,与之前的说法有些不一致,能再解释一下吗?”这样的质疑既不会让当事人感到被冒犯,又能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澄清事实。同时,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说法,也让真实更加有迹可循。此外,第三方机构还可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助力双方维护自身权益。
幽微之处探寻物业调解的转机之光
某小区曾因物业费问题引发纠纷。业主认为服务质量不佳,拒缴物业费;物业公司则因资金短缺难以提升服务。双方僵持不下,矛盾升级。之后专业物业调解机构联合社区居委会介入调解,组织涉事主体的多方深入沟通,了解彼此难处。同时邀请专家评估服务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业主同意缴费,物业公司承诺提升服务。此例彰显出,多方有效沟通、专业调解,加上监督机制的接续,在解决物业服务纠纷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所在的和尔解物业公司一直深耕在物业纠纷调解工作的一线。一路走来,我们深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发现社会的痛点、老百姓的痛点、行业的痛点和企业的痛点,只有真正地关心尊重他人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只有真正了解事实才能从中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就是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总之,物业服务纠纷虽具挑战性,但只要我们勇于探索、积极沟通、有效调解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定能于幽微中探寻到转机之光,在无解中觅得和解之道。(物业纠纷调解员 王倩)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