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户将钱存入银行拿到存单后,同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便宣告成立。现实中,储户一旦与银行发生纠纷,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呢?
转存项目未勾选 活期计息无过错
2014年年初,石阿姨到银行办理整存整取5年定期存款业务,存入8万元。今年春节后老人在办理业务时发现,她的存单在后4年未自动转存定期,利息是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计算的。经与银行交涉得知定期储蓄存单上的“约期”项空白,即表示没有自动转存。石阿姨认为其办理定期的存款一直是自动转存,于是将银行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按定期存款利率补偿其利息损失。
庭审中,银行向法庭出示储蓄存款凭条原件,清楚地表明原告在办理定期存单业务时,未勾选自动转存项。法院经审理,认为银行向原告支付了本金、5年存期内的约定利息、存期届满之日至取款日的活期利息,该行为系正当履行合同义务,符合相关法律及储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判决驳回了石阿姨的诉讼请求。
释法
储蓄存款凭条是储蓄存款合同关系的证明,是储蓄机构与存款人就储蓄事项作出约定的凭证,是储蓄业务活动的原始记录和办理储蓄业务计息的依据。储蓄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逾期支取的定期储蓄存款,其超过原定存期的部分,除约定自动转存的外,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本案中,原、被告权利义务约定清晰一致、合法有效,这就提醒人们在办理存款业务时,一定要对各类凭据详细核对后再行签字,切实避免因漏勾漏选相应选项而造成利息等不必要损失。
存单大小写不一致,以哪个为准?
高女士将9万元存入银行,银行开出一张大写玖万元,小写为9000元的定期储蓄存单。当时她和银行工作人员均未发现这一错误。第二年高女士持到期存单到银行取款时,银行工作人员以工作疏漏、错将“玖仟元”写成“玖万元”为由,只付给她9000元本金及利息。高女士多次与银行交涉无果后诉至法院,要求判令被告支付9万元本息。法院经审理,判决银行按存单大写数额兑付原告的本金及利息。
释法
一般而言,存单上的大、小写金额应完全相同。但在实践中,因工作人员疏忽大意、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存单大小写金额不一致的情形时有发生。通常,存单大小写不一致往往是银行工作人员操作疏忽所致,储户一般不存在过错。因此,发生纠纷时银行方面对储户的实际数额负有举证责任,如果不能充分举证证明,则应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认定和兑付大小写金额不一致凭证问题的复函》明确:“如储户手持的银行存单上大写小写金额不一致,经确认没有涂改,但又无法弄清事实,在此情况下,如果大写金额大于小写金额,则按大写金额兑付,如果小写金额大于大写金额,就应按小写金额兑付。”这样规定,有利于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存款人的利益。据此,本案中原告的存单合法有效,银行在不能证明自己主张的情况下,应当履行“见票即付”的义务。
电话挂失未止付,储户损失银行担
唐某在银行存入儿子积攒的“压岁钱”两万元,银行开具存折一本。半年后唐某持存折取出5000元。取款后次日,在外地出差的唐某发现存折丢失,便立即用电话向银行声明挂失。银行工作人员接报后经查看发现他的存款未被冒领,遂告知其次日到银行来办理书面挂失手续。第二天唐某如约赶到银行时,却得知存折内的现金已经被他人冒领。唐某诉至法院,要求银行赔偿自己的损失。法院审理认为,被告方工作人员在接到挂失电话后,没有紧急采取冻结止付措施,致使原告的存款被他人冒领,对自己员工的过失行为应负法律责任,最后法院判决支持了原告的诉求。
释法
储蓄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储户遗失存单、存折或者预留印鉴的印章的,必须立即持本人身份证明,并提供储户的姓名、开户时间、储蓄种类、金额、账号及住址等有关情况,向其开户的储蓄机构书面申请挂失。在特殊情况下,储户可以用口头或者函电形式申请挂失,但必须在五天内补办书面申请挂失手续。储蓄机构受理挂失后,必须立即停止支付该储蓄存款;受理挂失前该储蓄存款已被他人支取的,储蓄机构不负赔偿责任。”
由此看出,当存款人的存折遗失后,享有以挂失方式要求银行暂停支付,并在规定期限届满、履行一定手续后取出所存款项的权利。而银行则负有在储户申请挂失并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下,为其办理挂失止付、并保证已挂失止付的存款不被冒领的义务。本案中,银行未能履行上述职责,理应赔偿原告的损失。
(2024年9月30日《中国妇女报》张兆利)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