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城乡融合新图景

2024-09-29 14:40:56 来源:《河南日报》 -标准+

淇县灵山街道赵庄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张胜旗 摄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创建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全域统筹、区域协同、一体联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拓展了发展空间、释放了内需潜能,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了全市人民。

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

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依托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薯业“种、管、收、销”全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探索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的做法入选全国数字乡村建设优秀案例;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95后”村支书张桂芳,将梵高的“向日葵”“星空”及“天使的翅膀”等绘制在墙壁上,鹤壁市首个“彩虹村”应声出圈、名声大噪;素有“黎阳收、顾九州”美誉的浚县,现有耕地108万亩,基本农田90.4万亩,高标准农田79.88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广袤乡村展现出的一幅幅欣欣向荣新气象,汇聚成鹤壁市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新图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近年来,鹤壁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强化项目支撑,深化示范创建,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积极探索片区化、组团式发展路径,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谋划实施和美乡村计划“1060”工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持续做好“四好农村路”“美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181公里,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100%,建制村通客车率100%,淇县、鹤山区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浚县、淇县被确定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3%,自来水普及率达92.5%。全市83%的村用上了天然气,86%的村实现了清洁取暖。

云端西顶 管俊卿 摄

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深入推进“五星”支部创建,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共创成“五星”支部20个,共评选出“五强乡镇”10个、“五优街道”10个、“五强村”“五优社区”65个。培育市级“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文明家园”示范村镇83个;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9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2个、全国文明村镇7个,全市74.9%的行政村和100%的乡镇达到了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创新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创新实施“354”工作法,着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696111”工程,制定15项重点任务74项整治标准,建立农村改厕智能管护平台,建立网格分包、积分管理、星级评比等制度,创新“村规民约+积分超市”治理方式,形成了“标准化管理、多元化投入、数字化服务、常态化群众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9%。鹤山区首创的“草粉式生态厕所”改厕模式在全国推广应用;淇县创新实施的“网格化+微积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在全省进行交流学习,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组团推进和美乡村计划。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鹤壁市和美乡村计划“1060”工程实施方案》,从全市855个行政村中,首批选取60个村庄,组成以金色田园、灵山妙境、淇河湿地、北斗七星等为主题的10个和美乡村组团,以主要交通道路为脉络,突出产村融合,注重文旅结合,体现集中连片,突出本地特色和品牌,利用2年至3年时间持续建设,形成“连点成线、穿珠成链”的区域联动发展格局,以点带面引领全市和美乡村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创新推进乡村振兴PPP项目。在全省率先创新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运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探索乡村建设“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机制,实施总投资12.7亿元涉及130个村的乡村振兴PPP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县域经济发展稳中提质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与城市经济空间衔接、相互支撑,又相对独立运行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既是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小麦能有多少种“变身”方式?在位于淇县的河南飞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系列产品打破了人们对小麦的刻板印象。谷朊粉、葡萄糖、果糖液、医药级结晶果糖……经过精深加工后,一粒麦子可以变成60多种产品,价值实现25倍增长。

在淇县,类似“一粒麦”的故事还有很多。淇县北部有一座占地3000余亩的河南特种尼龙小镇,这座小镇由“一根丝”串联而成。从切片、纺丝到半成品再到成品,这里集聚了30多家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

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强则百姓富。作为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淇县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做优做强主导产业,打造强县富民新引擎。如今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在发展壮大,夯实了产业支撑,形成了特色优势,促进了现代产业生态体系的加速形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是鹤壁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缩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近年来,鹤壁市因地制宜、全域统筹、区域协同、一体联动,从“三山”统筹、“三区”协同扎实推进到鹤淇一体化、鹤浚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再到科创新城建设成势见效,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内需潜能持续释放、产业支撑不断夯实,协调发展的画笔由点及面,描绘出一幅区域共美的画卷。

鹤壁市首个“彩虹村”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一景(资料图片

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产业是县域发展的根基,特色是县域产业的优势。立足县域特色资源优势,鹤壁市将集约、高效、绿色的产业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同时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提质增效。淇县立足工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开放招商、项目建设、营商环境为抓手,不断做大做强尼龙新材、生物制造、现代食品、纺织服装等“两新两优”主导产业,积极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浚县在巩固农业现代化优势的同时,瞄准新经济、新领域、新业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构建起电商直播、快递物流、冷链物流、云仓集散、医药物流五大板块,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优化城镇规划布局。规划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今年5月,《鹤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是全省省辖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首家获批应用的。《规划》构建“一体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格局,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44.14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和鹤淇一体化城镇发展核心,以老城区、浚县为城镇发展副中心,以中心镇和一般镇等新型城镇为支点,强化鹤浚、鹤淇一体化发展,推动各县区协同共进,互联共享,促进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鹤壁市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以优质公共服务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该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实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提供便利服务。对外来人才提供住房、子女上学等保障服务,实施高层次人才奖补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落户。数据统计,2023年年底,鹤壁市常住人口156.8万人,其中城镇99.1万人,城镇化率约63.2%;全市户籍人口171.99万人,其中城镇74.8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约43.5%。

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就一定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共谱城乡融合发展“协奏曲”。

专家点评

多维度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王元亮

近年来,鹤壁以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抓手,聚力城乡融合发展,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绘就城乡交相辉映、共同繁荣的新图景,为河南省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鹤壁经验。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鹤壁打造产业特色,提高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树标杆”。一方面,紧紧抓住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引擎,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探索示范“农田数字化、园区数字化、村庄数字化、政务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引领乡村振兴实践模式,形成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依托自然生态禀赋,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强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留住“美丽乡愁”,传承文化基因,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塑造充分展现鹤壁历史文化的城乡特色风貌。

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鹤壁夯实产业支撑,放大特色优势。瞄准新经济、新领域、新业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如浚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构建电商直播、快递物流、冷链物流、云仓集散、医药物流五大板块,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淇县高标准建设总投资185亿元的特种尼龙小镇,吸引带动30多家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促进了现代产业生态体系的加速形成,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上,鹤壁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区+县域”社区全覆盖。探索建设学院社区等生活圈建设试点,完善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四制三化”“拆改建治”等工作法。试点带动、典型引路,全面推开生活圈建设,由试点社区推广到城区所有社区,由城区社区向浚县、淇县等36个县域社区延伸,配齐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创新消费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2024年9月29日《河南日报》记者 陈晨 蒋晓芳)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