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当非遗邂逅旅游

2024-09-25 15:25:24 来源:《广西日报》 -标准+

眼下正是金秋旅游旺季。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景区,吊脚木楼鳞次栉比。“梦呜”在苗语中是“你好”的意思,景区命名体现了苗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这个新兴的苗寨景区,以浓郁的苗族风情、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呈现出别样的农文旅融合新景观。

游客过把非遗瘾

“很新奇,很过瘾。”9月22日,在马贵兵银饰工艺坊,来自广东的一名游客在马贵兵的指导下制作银饰。工艺坊里琳琅满目、工艺精湛的银饰展品呈现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绚丽多彩。

马贵兵是香粉乡中坪村的苗族村民,同时也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他制作的银饰精巧、优美细腻,深受苗山群众的喜爱,在当地有不少粉丝,更是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选购。

在工艺坊二楼研学学堂里,马贵兵拾掇着供研学用的打银器教具。

马贵兵指导研学团队的学生们制作银器 欧振波 摄

“制作银饰时,银子要经过锤、塑、剪、拔、牵、拉,才能变成银丝,银丝变成银饰还有10多道复杂的工序。我做的纯手工银丝绣球,游客、同学们特别感兴趣,已经获得国家专利。”马贵兵说,“每年都有不少研学团队和游客来体验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感受苗族非遗文化的魅力,其中不乏艺术院校的教授带着大学生前来研学采风。”

当下,“非遗+旅游”成了苗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热点。当地依托非遗资源优势,围绕蜡染、刺绣、银饰等非遗文化,推出非遗研学体验文旅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融水向马老师学习苗族银饰制作工艺,深切感受到了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马老师制作银饰手法十分巧妙精湛,我收获很大。”柳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系的学生覃湘说。

村民登台当演员

非遗文化“火”起来,旅游产业“旺”起来。

戏台上,一场极具民族风情的演出正在进行。壮族演员何诚和苗族村民们吹响芦笙,跳着欢快的舞蹈,展示着秀丽的民族服饰。

“每天都能通过民族风情表演获得稳定收入,我感到很满足,梦呜苗寨既是我的家又是我的舞台。”何诚说。

53岁的潘杰辉也是景区表演队的演员。白天,他和妻子潘英花在景区边的田里干农活;晚上,他换上苗族服饰吹起芦笙,参加踩堂舞表演。

2018年,24户106名村民从距离县城160公里的杆洞乡锦洞村,整体易地搬迁到县城附近的梦呜苗寨,成为城镇新居民。

梦呜苗寨内的吊脚楼民宿 何海晔 摄

与此同时,锦洞村村民原先居住的73栋干栏式吊脚木楼也“房随人迁”,被逐栋楼、逐块木料进行编号,拆装运输到县城北面的新国村古选屯,重新布局和组装,建成古色古香的梦呜苗寨。

搬迁群众在苗寨里生活、工作,穿上戏服时是“演员”,参加各类民俗文化演出;穿上工服时是员工,从事景区工程维护、绿化保洁、田园管理等工作。目前,梦呜苗寨共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

如今,梦呜苗寨村民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在向游客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入股景区享分红

每天中午、晚上两个时段的民俗文化演出结束后,苗寨吊脚楼民宿就会迎来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他们入住后,又会进入餐馆、酒吧消费。

“节假日期间,民宿入住率基本上达到90%。很多游客都是看了我们在网上发布的视频后进行预订的。”民宿老板罗铁奇说。

罗铁奇是新国村古选屯的村民。2018年,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25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景区旅游开发,享受分红。2018年至今,景区累计分红7次,共计分红115.2万元。

同时,罗铁奇承包了景区的商铺,并在景区内经营2家民宿。如今,罗铁奇集民宿老板、景区公司股东、景区管理人员身份于一身,从一名普通村民转变为旅游从业者。

“从2019年8月1日开业至今,梦呜苗寨共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6000万元。”梦呜苗寨负责人潘桂先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18年至今,融水先后利用粤桂帮扶资金100万元和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等1200万元,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苗族村寨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既可促进传承发展又可增加收入的旅游经济。2019年10月,梦呜苗寨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产业入选2022年广西旅游行业创新发展案例;该景区先后获广西旅游休闲街区、广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西十佳夜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2024年9月25日《广西日报》记者 唐绍怡 通讯员 何海晔 实习生 张恩恩)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