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情概述
×公司系天猫商城店铺“×集团旗舰店”的经营者。张某于某日在天猫的“×集团旗舰店”购买“×集团鲜人参膏”1盒(以下简称“涉案商品”),实付款48792.09元。
后张某向北京互联网法院(以下简称“一审法院”)提起诉讼,其主张涉案商品为食品,却进行药品宣传,致使其误解,构成欺诈,并提交涉案商品网页、涉案商品实物照片、涉案商品食品生产许可证(显示涉案商品类别为方便食品)、商品订单截图、物流截图、发票等证据,其中涉案商品网页显示其具有抗恶控瘤、术后恢复等疗效。
×公司对此不予认可,主张涉案商品作为人参制品,虽然属于食品,但具有药用价值,能够起到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并提交×公司参与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6篇作为证据。
另查,张某起诉之前未向×公司要求解除合同,本案的起诉状副本于2022年8月18日向×公司送达成功。
■ 法院裁判
一审法院认为,张某提交的证据能够证明其在×公司处购买了涉案商品,双方之间建立了信息网络买卖合同关系,合法有效,当事人双方均应依约履行。
关于×公司是否应承担三倍赔偿问题,一审法院认为,广告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条第一款规定,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本案中,根据在案证据显示,涉案商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显示为食品类,但是在网页详情中标注了“抗恶控瘤、术后恢复”等功效,存在暗示对疾病有治疗功效的内容,属于虚假宣传,构成欺诈。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一审法院支持了张某要求退货退款及三倍赔偿的诉讼请求。
×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该院认为,×公司提交了学术论文等证据证明涉案商品具有“抗恶控瘤、术后恢复”等功效有实验数据支撑,但上述证据即便与涉案商品存在关联,也只能说明产品具有药用价值,而非药用功能。药品研发需要经一系列临床试验才能确定疗效并对外宣传,而作为食品的涉案商品,直接采用“抗恶控瘤”的宣传,在缺乏临床试验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属于夸大宣传。该行为亦违反了广告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属于违法宣传,故应当认定×公司的销售行为构成欺诈,并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 法条解读
2024年8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第九条规定,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明知是假药、劣药仍然销售、使用的行为构成欺诈,购买者选择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药品管理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三款或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起诉请求经营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购买者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或者药品管理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三款规定起诉请求经营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购买者请求不成立但经营者行为构成欺诈,购买者变更为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请求经营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足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作为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中的兜底条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消费者权益。
■ 律师短评
本案是经营者虚假宣传构成欺诈情况下适用的惩罚性赔偿,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规定的初衷,本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但由于近年来职业打假人牟利性职业打假行为日渐猖獗,一方面严重危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执法资源和司法资源的浪费。2024年3月15日,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其第四十九条规定,商品或者服务的标签标识、说明书、宣传材料等存在不影响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不适用惩罚性赔偿;通过夹带、调包、造假、篡改商品生产日期、捏造事实等方式骗取经营者的赔偿或者对经营者进行敲诈勒索的不适用惩罚性赔偿,依法追究行政、刑事责任。这为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科学、合理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提供了依据,也大大遏制了职业打假人的恶意索赔行为,是对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规则的极大完善。
(作者 于木横 系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律师)
(2024年9月19日《法制文萃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