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之间的情谊是真诚的、温暖的,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有些人却利用这份情谊诈骗钱财,不但失去了友情,更触犯了法律。
近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诈骗案,韩某为了挥霍享受,竟向好友侯某行骗420万余元。
案情
韩某与侯某是相识已久的朋友。2020年8月至10月,韩某编造“借钱给报酬、筹办幼儿园缺资金、创业项目资金出现缺口”等理由多次向侯某借钱,侯某出于对朋友的信任,放心把钱借给了韩某。
此后,韩某继续编造“公司项目投入、房屋抵押办贷款、买房子”等多个理由,又向侯某借款。深信不疑的侯某仍然把钱借给韩某。为了维持侯某对自己的信任,韩某以写“借条”的方式安抚侯某,并继续向侯某借款。一直到2023年12月,侯某才察觉到自己被骗,遂报了案。其间,韩某累计向侯某骗取420万余元。
判决
今年7月16日,经民和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韩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遂以被告人韩某犯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10万元,责令被告人韩某退赔被害人侯某经济损失420万余元。
说法
审理此案的法官表示,“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此类犯罪多发生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通过博取他人信任继而实施诈骗行为,这让身在其中的当事人很难识破,更是破坏了诚信友善、互帮互助的社会良好风尚。
生活中,一些诈骗分子使用的伎俩并不高明,在此提醒大家,投资有风险,交友需谨慎,面对形形色色的“利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防范“免疫力”,提升防范意识,保护财产安全,避免上当受骗。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4年9月13日《青海法治报》记者 郭佳 通讯员 胡振斌)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