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舞”交流活动表演现场(受访者供图)
舞台上,江苏代表队正在表演非遗项目——钱杆舞《庆丰收》,轻盈舞步间,飞舞的钱杆发出铜钱的响声、含蓄的竹器声和节奏欢快的“沙沙声”,让观众们耳目一新,直观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这段精彩的非遗舞蹈是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举办的大地流彩·2024全国和美乡村“村舞”交流展示活动的一个剪影。一张张洋溢着热情与欢乐的笑脸,一场场别具乡村地方风情的舞蹈,活动现场,“村舞”爱好者们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力量,用热情点燃乡村文化的魅力,让9月的山东夜晚氛围格外火热。
舞台背后的故事
“太兴奋了,俺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做梦也没想到能登上全国大赛的舞台,感觉就像参加了奥运会一样骄傲和自豪……”演出刚结束,“村舞”活动的东道主、山东东阿代表队的张爱红兴高采烈。
“我们都是来自不同的村!”张爱红拉着身边的队员向记者介绍,这次参加东阿“村舞”比赛的12名队员,都是来自附近各村舞蹈队的领队,他们一起将黄河大秧歌融入舞蹈动作中,令比赛曲目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
如今在东阿,几乎村村都有属于自己的“村舞”队伍。乡村舞蹈队伍的组建,得益于东阿县妇联开展的“送健身下乡活动”。东阿县妇联通过东阿县夕阳红艺术团将技能培训、展演、科学指导等送到乡村,已指导建设了村级广场舞队伍385支。
扇子回转翩飞,行云流水;鼓点跌宕起伏,如雷霆万钧。
来自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的河南代表队队员们身着喜庆的中国红,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在这支“全农民”阵容的队伍中,有不少队员还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山东。帮助队伍报名的志愿者朱爱云告诉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村舞”活动的信息后,自己随手上传了西张村镇张二村“乡村大舞台”表演的舞蹈,“没想到居然真的脱颖而出了!”
在“乡村大舞台”创始人马朋元看来,能够来到山东东阿参加全国十强“村舞”大赛并获得二等奖,是自己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2023年6月9日,在对乡村文化生活的热切渴望下,他和两位朋友一同发起了“乡村大舞台”。刚开始村民们排演的条件很艰苦,每天既要忙于田间劳作,晚上还要赶到小院子排练,马朋元还经常从自家带来茶水给村民们补给。与此同时,由于没有专业指导老师,乡亲们就要自己摸索、创作,一遍又一遍重复练习,最终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表演。
“村里的人搬上小板凳、开上三轮车,都从十几里远的地方赶来看我们演出。”马朋元满是自豪地说,成立以来,张二村“乡村大舞台”每周五按时公益演出,累计演出场次40余次。这次回到家乡,团队就要积极筹备庆祝“中秋节+农民丰收节”的双节联动主题舞台表演,将节日的欢乐氛围带给周边乡镇。
以“村”为平台,以“舞”为媒介。这次“村舞”交流展示活动是乡村文化生活以舞蹈形式的集中展演,也让村民们从欣赏者、鼓掌者,转变为参与者、创作者,在“村舞”舞台上舞出快乐,舞出自信,舞出当代农民的新风貌、精气神。
舞蹈给村民带来了什么
每逢年节,在东阿县黄河岸边的郭口村,全村的村民们都聚集在村口广场上,在郭口村舞蹈队的号召下一起跳起黄河大秧歌舞。每到舞动时刻,村中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小朋友,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欢快喜庆的秧歌舞蹈中,尽情享受着舞蹈带来的轻松与喜悦。
舞蹈给村民们带来了什么?“村舞”活动现场,一句句朴素话语轻松回答了这个问题。
“跳舞最大的乐趣就是能放松心情。而且在跳舞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可有自信了!”张爱红神采飞扬。
“在‘乡村大舞台’表演让我们都充满自信,现在咱也成十里八乡的‘大明星’了。”马朋元快乐地说。
“舞蹈带来了快乐啊!”江苏代表队队员张克红真诚回答道。
对张二村“乡村大舞台”的成员们来说,舞蹈也让他们有了新的增收手段。一场场丰富精彩的演出让他们在周边打响了知名度,经常会有附近镇、村的居民邀请他们进行婚庆、开业等表演活动。“我们现在有了盈利能力,还组建了自己的婚庆团队。”马朋元非常感慨,通过参与舞蹈表演,村民们既提升了自信,也增加了收入。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村舞”以广场舞为主要表现形式,扎根乡村,紧贴农民,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次“村舞”交流展示活动,就是要将广场舞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打造成乡村艺术文化“磁场”和农民风采展示平台,让广大群众在村头溪边、田间地头、集市广场韵律舞动、各美其美。
不止于舞蹈
开幕式上所表演的钱杆舞又称“打钱杆”,是江苏省宿迁市市级非遗项目,也是泗洪及双沟地区普及较广泛的民间传统舞蹈。
“‘打钱杆’是我们镇的传统,我妈妈小时候也会跳。”张克红来自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双沟镇,在传统非遗舞蹈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她,对舞蹈活动有着天然的热爱。在现场舞蹈队里,还坐着一位18岁的年轻队员。“别看他年纪小,8岁就和我们一起跳‘打钱杆’,现在也有10年舞龄了。”张克红笑着介绍。
从母亲到女儿,对传统非遗舞蹈的热爱代际相传;从中老年舞蹈爱好者到青年“村舞”队员,“村舞”舞台让优秀非遗文化在一代代乡村参与者的舞动中传承发展。
“村舞”不只是传承非遗文化的舞台,也是促进文旅产业的平台。活动期间,来自全国21个省份的近500名参与者汇聚山东东阿,交流展示了各地源自乡村、富有农趣的广场舞和乡村传统特色体育、文化艺术项目。在广大农民舞蹈爱好者因舞蹈聚集,以“舞”会友的同时,“好客山东”也因“村舞”活动迎来了五湖四海的客人。
“这次来了好多人!”在东阿广场的展位上,东阿县牛角店镇胡坑村青源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张青发出感叹。她正在把游客购买的农特产品打包装好,根据他们在社交平台上预留的地址邮寄。
为了推动农民体育活动与农产品展销、乡村旅游相结合,活动在东阿广场设置了90个展位的乡村振兴成果展。在这里,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药奶茶、驴肉、烧鸡等当地美食,又能购买到阿胶制品、李庙葡萄、黄金梨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当“伴手礼”。“来之前没想到有这么多展位,也没想到能有这么丰富的内容可以体验。”在东阿广场游览的游客小宋说。
说起在东阿广场展销的收获,张青不由得眉开眼笑:“这次借助‘村舞’活动,大力宣传了我们青源家庭农场。”2021年,青源家庭农场在农场、驴场、虫场“三场联动”绿色种养模式的基础上,挖掘出了农文旅融合潜力,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万元以上,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今年搭上‘村舞’的顺风车,农场观光旅游的潜力也更充分展现出来。”张青说。
(2024年9月12日《农民日报》记者 毛晓雅 见习记者 蒋若晴)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