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交易时代,大家一定看过这样的新闻,熊孩子偷拿大人手机大额支付给互联网那头的商家,或是打赏主播,或是游戏充值,最终因家长拒绝追认,财产损失成功被挽回。然而,一些成年人却打起了歪主意,消费完后悔了便把锅甩给身边的“熊孩子”?近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就审结了这样一起案件。
小乐妈是南京的一位网约车司机,10岁的女儿小乐常年居住在老家湖北。小乐妈诉称,自己购物时突然发现,银行卡显示余额不足。一查才知道,这张卡居然有70多笔游戏币购买记录,累计花费近3万元!查了充值日期,才发现这些日期刚好和女儿小乐来南京看病的时间高度吻合。想起那段时间自己跑夜班出租时,常将绑有这张银行卡的手机留给女儿点外卖用,小乐妈不禁怀疑起了自己的女儿。
小乐妈认为,小乐充值时尚未成年,上述充值行为不发生法律效力,故要求商家退款。然而,经过多次沟通,商家始终拒绝退款。于是,小乐妈代理小乐诉至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法院经审理查明,案涉游戏绑定的手机号和微信号平常由小乐妈实际使用。游戏注册当天,该账号通过微信充值520元。随后,多次频繁在深夜充值199、48.8等数额的游戏币,有些充值时间是工作日的白天,并非寒暑假期间,结合孩子的年龄,该时间段孩子应该在学校上学,这些充值是孩子操作的可能性也不大。另查明,充值扣款的银行卡显示:微信充值前,曾多次从绑定的支付宝账户转入相应金额至该银行账户,此款继而通过微信充值到游戏账户。
本案审理过程中,小乐本人未到庭说明情况,且经法院释明后,小乐和小乐妈始终未提交充值期间小乐在南京生活及在南京看病、住院等记录。
法院认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本案争议焦点为,案涉充值行为能否认定为系小乐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本案中,原告提交了支付记录、充值小程序信息,但上述证据不能证明充值主体是原告小乐。
结合在案的证据及双方当庭陈述可知,充值的时间多在深夜,微信充值前有支付宝资金进入银行卡,原告未能对此作出合理说明,也没有提交证据证明充值时小乐本人在南京看病、生活。法院判决,原告小乐要求商家返还全部充值款项,证据不足,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法官说法
线上交易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需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这并不是成年人消费完的合法“后悔药”。
家长想要“撤回”未成年人的充值、打赏行为,首先需要证明该行为确实是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所为。如能证明充值、打赏用的手机长时间为未成年人使用,或者与交易相关的操作明显有未成年人的特点(如聊天记录等),均可以作为辅助性的证据。
对于成年人冒充未成年人的退款申请行为,如申请成功,造成商家损害的,属于侵害财产权的行为。此外,成年人冒充未成年人退费,数额较大的,还可能构成诈骗罪。
(2024年9月10日《江苏法治报》江开萱)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