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和名誉权,这两项都是基本权利,在权利位阶上,二者没有高低之分,但是言论自由也需要遵纪守法。如果一个人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时,侵犯了他人名誉权,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近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就审结了这样一起因不当言论引发的名誉权纠纷案件。
小马和小丽系前男女朋友关系。2024年4月,小马将小丽以及现女友照片发布到某短视频平台,并以不当言论作为配文。该行为严重影响了小丽的工作及生活,导致小丽社会评价降低,对其社交及精神造成严重困扰和不利影响,侵犯了其名誉权。小丽遂将小马诉至民和县人民法院,要求小马以当面赔礼道歉、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道歉信等方式为其消除负面影响、恢复名誉,并主张小马赔偿其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
民和县人民法院认为,名誉权是公民人格尊严的体现,本案中,被告小马与原告小丽存在感情纠葛,被告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布涉及原告及案外人的相关作品,并以涉及人身攻击性的语言进行配文,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并对其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故依法判决小马公开发布道歉信并公示3日,驳回了原告其他诉讼请求。
说法
网络世界亦真亦幻,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但网络世界并非法外之地,个人的言论自由也要合乎法律规范。言论自由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前提,任何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及其他自由时,都负有不得超过自由界限的法定义务,这是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这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关于自由的一般原则,是为言论自由所划定的边界。
法官在此提醒大家,宪法赋予每个公民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然而公民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也不能逾越法律底线。发布言论应当实事求是、遵守法律规定,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如果恶意使用侮辱性言论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规定: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八规定: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2024年9月6日《青海法治报》记者 薛慧雯)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