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平方米的村级社会治理工作站活动空间,“容纳”了全村5000多人的生活琐碎,这就是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下坝村今年5月启用的集成式村级社会治理工作站,为基层社会治理嵌入了高效运转的“中央处理器”。
东坝街道党工委书记唐庭辉说,让社会治理资源再下沉一步,推动社会治理能力再加深一层,党员、群众有阵地,解纷、服务更精细,村庄、街道强动能,乡村发展才更具生命力。
五“治”融合 网罗“能人异士”
下坝村社会治理工作站以“政治”为引领,“德治”为示范,“法治”为保障,“智治”为支撑,“自治”为基础,构建社会治理新闭环。工作站中常驻工作人员只有1人,看似人丁单薄,背后却有着“千军万马”。
暑期即将结束,下坝村退休老党员王老保的志愿工作也将告一段落。从7月份毛遂自荐参加村里开办的暑托班后,这个夏天,他已经给孩子们上了18节硬笔书法课。
“村上有需要,义不容辞。”王老保说。随着村里青壮劳动力出村进厂,小孩暑期怎么过,让家长们烦上心头。村办暑托班“上线”解忧,社会治理工作站“网上”招人,区街村多方联动,志愿教师竞争上岗。
“村社会治理工作站以‘党建+网格+公共服务’为核心,通过‘一张网’,链接公共服务‘N个点’,打开资源网格共享、服务网格协同、问题网格解决的新局面。”下坝村党总支书记姚小红说,村里设立了17名党员中心户,划分到8个网格党小组,将党的基层组织融入村域治理网格。
热衷于发挥余热的老党员们,有了更为明确的身份——下坝村社会治理骨干力量之一,社会治理工作站就是他们的阵地。与他们并肩的,还有村里的“五老”、致富能手等。
“网格+公共服务” 解决“家长里短”
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到村,带来哪些直观变化?村干部陈强深有感触:“找对关键人物,村里长期难解的村民小事儿,也能立竿见影消解。”
村民老李是五保户,年纪大出行又不方便,房子因年久失修时常出现断水断电问题,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依托村社会治理工作站的“近水楼台”,电力网格员和水力网格员联合上门为老李服务,更换了新的电路和水路,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村民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成效,及时处理到位才能避免小事变大。治理资源送到‘家门口’,处理村务也更游刃有余。”陈强说,如今村里的治理体系更为完善,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创新双向积分制 引导“上下一心”
东坝街道党工委深刻认识到,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各村作为基层治理基本单元的重要作用,将村民自治更好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塑造村“两委”与村民互信互助、同心共向的乡村发展大格局。
“过去的问题是,乡村老龄人口多,村民很多时候自顾不暇,哪有心情参与村民自治?”姚小红坦言,如今村里以社会治理工作站为纽带,通过调纠纷、解民忧的为民行动,做足了前期准备,并同步创新“双向”积分制工作法,让村民群众站上村庄治理“C位”。
此前,下坝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时,村民魏全海在家门口长期乱堆垃圾,实行积分制管理后,情况不同了:由于多次卫生检查不合格,村里按照积分管理办法,对该户进行扣分处理。魏全海找网格员诉苦,网格员借机引导。之后,魏全海每天落实“门前三包”,还积极报名参加各类活动,没多久,他家积分冲到了全村前列。
社会治理工作站里,“积分超市”每天都很热闹。牙刷、蚊香、米面粮油……二三十项生活用品,都可以用积分兑换,让群众尝到参与乡村治理的实惠。“村里事”变成“家里事”,村民在自治中养成了尊法尚德的习惯。
(2024年9月3日《江苏法治报》胡雪曼 曹军)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