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清污绘就新画卷 转绿激活新动能 创新打造新样板

北京顺义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练就“三板斧”

2024-09-03 15:42:07 来源:《中国环境报》 -标准+

北京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新闻发布会近日在顺义区李桥集体林场举行,会场为何安排在距离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林场?原来,顺义区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方面练就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是靠“清污”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通过“单村建站、联村建站、城镇带村入网”模式,建设全区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已运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41座,覆盖18个镇,合计处理能力5.1万立方米/日。铺设农村污水管线4867公里,完成349个村庄生活污水收集与治理,为乡村绿水长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效果评估,制发《顺义区农村地区户厕清掏管护方案》,确保未接入污水管线的户厕粪污得到无害化处理。截至目前,全区安装化粪池13万余座,农村公厕三类等级达标率达95%以上,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9.58%。

建立“区—镇—村”三级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检查机制,通过垃圾分类检查系统将问题派转,48小时内完成整改。

第二板斧是靠“转绿”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

大力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制发果树产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实施方案,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试点,初步建立起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集成推广相关技术模式。

同时,探索废旧育苗盘、废弃节水灌溉材料等农用塑料回收处置模式,启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已回收旧地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295吨,全生物降解地膜已配送290亩,实现了生物降解地膜适用性推广。

积极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也是顺义区的一大特点,全区试点探索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的种养结合,指导养殖户采用覆土、覆膜、覆盖秸秆等方式处理粪污,通过堆积、腐熟发酵等方式科学还田,有效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第三板斧是靠“创新”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探索发展农林循环生产新模式一直是顺义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比如以废木屑、玉米秸秆等废料为种植培料,成功种植大球盖菇、赤松茸、竹荪、黑皮鸡枞等食用菌。同时,加强生态互补,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养殖柴鸡、鹅、鸽子等。此外,顺义区还以林下家禽活动控制减少杂草和虫害,以粪便为天然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形成林下特色养殖模式。

全区还探索农林废物转化利用新模式,将原来随意堆放、丢弃的瓜菜残秧、茎叶、枯枝等菜田、林木废弃物回收,经工艺处理后,制作成有机肥、铺装物,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探索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新模式,将农户家旧地膜回收,按照3∶1比例进行兑换,即3公斤旧地膜兑换1公斤新地膜。全区15个镇设立23家“以旧换新”地膜回收的试点。这些成功案例不仅为顺义区的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年9月3日《中国环境报》夏清泉)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