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担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日常生活中,为亲戚朋友的借款进行担保的行为并不少见,那村委会是否可以对外担保?村委会对外担保未经法定程序是否有效?近日,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
2020年,甲公司(出租方)与乙公司(承租方)签订《厂房租赁合同》,约定甲公司将其厂房出租给乙公司,租赁期自2020年至2023年,年租金18万元,自合同签订之日起1个月内乙公司付清第一年度租金,2020年度租赁款由丙村委会担保。甲公司、乙公司、丙村委会均于该合同尾部盖章确认。
合同签订后,乙公司仅支付租金2万元,欠付16万元。甲公司催付余款无果,遂诉至法院,要求乙公司支付欠付租金16万元、丙村委会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高淳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丙村委会未经法定讨论决定程序对外提供担保,故其对甲公司与乙公司间债务所作的担保行为无效。丙村委会与接受担保的甲公司对双方间形成的保证合同无效负有同等的过错责任,故丙村委会应当以主债务人乙公司不能清偿债务的二分之一为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即丙村委会在8万元限额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法官说法
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性质和职能具有公益性,没有保证人的资格,原则上不能提供物保或其他形式的担保。当村委会依法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时,可以依据法定程序对外提供担保。未经法定民主议定程序对外提供的担保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属于无效行为,村委会不承担担保责任,但并非不承担责任。依照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相关规定,担保合同无效的,依据无效的具体原因,村委会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此外,债权人对于担保人提供的与担保相关的文件,应当审慎核查。
(2024年8月27日《江苏法治报》陈妍岚)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