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一批困扰我们多时的案件,不仅这么快得到了化解,还带动了其他还没有起诉的贷款人主动偿还借款,法院办案效率和效果真是太让人敬佩了!”某银行的周行长连声赞叹道。
近年来,某银行响应国家“三农”政策,先后向辖区水产养殖户发放助农贷款近万笔,由于养殖技术粗放、饲料涨价,投入成本增加、成鱼销售价格下跌等多种原因,导致贷款无法收回,在自行催收无果的情况下,某银行将该批案件诉至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法院。
考虑到涉农贷款借款人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较为传统,厌诉情绪突出。汉南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审查该批案件后,并没有直接将案件全部导入诉讼程序,而是结合涉农纠纷处理特点,通过前期在街道、社区、村队开展“无讼创建”活动时搭建的诉调对接平台,积极推行委派调解,选取了典型案件,由基层组织和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组织与法院一同开展诉前调解工作。老李就是诉前调解案件当事人之一。
通过走访村委会和司法所,邹法官了解老李以及其他贷款人的基本情况,原来老李承包养鱼多年,经营状况尚可,但年纪较大,长期居住在鱼塘上,接听不到电话是常事。于是邹法官当即决定与村干部一同到鱼塘上,当面给老李做工作。谁知见到老李时,老李十分激动,差点把人赶出去,还好村干部熟悉情况,一面跟老李“拉家常”,一面讲起法律道理。在法官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老李终于改变了态度,表示“马上就把这笔钱还上。”当天下午就主动到银行网点将下欠的1万元贷款全数偿还。
得知了老李的诉前调解情况后,许多观望的养殖户们也主动找到了银行协商和解事宜,半个月内,又有5户养殖户与银行达成和解协议,并主动履行还款义务。
“现在开庭!”随着法槌声响,就在村委会院子里,庭审开始。为便利当事人诉讼,减少当事人诉讼成本,汉南区人民法院坚持推行涉农案件巡回办案审理模式。
“每次巡回办案都是一次普法,在庭审时和庭审结束后,我都会将法律程序、权利义务向当事人和在场群众、村干部进行详细讲解,让大家了解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审理一个案件,化解同类纠纷。”邹法官介绍道。
案件审理完毕并不意味着法院工作的结束。每个案件生效后,当事人都会收到法院推送的提示短信——“本院作出的(2024)鄂0113民初XX号民事判决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现向你送达法律文书生效证明。”这是汉南区人民法院自2022年以来探索实行的法律文书生效提示信息制度,即在案件生效后,通过短信方式及时告知权利人诉讼终结时间,善意提示并敦促义务人依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规定义务,减少诉讼执行成本,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实现,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此外,汉南区人民法院针对近年来受理的涉农贷款案件进行了专门调研,针对性提出授信资格审查、风险评估预防、贷款使用跟踪等6条建议,强化银行谨慎审查义务,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通过涉农贷款专题普法宣传,有效促成案件当事人和其他借款人按期支付借款及利息,自2023年开始实现了涉农贷款案件收案数量的下降。
汉南区人民法院立足全域“无讼创建”优势,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贯彻“两便原则”,落实“三个服务”,推动司法服务从“分散式”向“一站式”转型,从搭建诉调对接平台到创新诉前解纷机制,从巡回就地办案到做好“诉后”服务,通过“四步”工作法的探索运用,有效推动了涉农贷款纠纷高效、快捷、实质化解,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法治保障。(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法院 王家利)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