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案讲法 | 我的监护人我自己做主

2024-08-22 16:39:46 来源:《法制文萃报》 -标准+

■ 案情概述

孙老伯婚后与妻子没有生育子女,只有养女孙某亚,但养女和孙老伯感情基础一般。几年前,养女离婚后便搬到孙老伯居住的老房楼上生活,但是却一直对孙老伯漠不关心,也不怎么在生活上照料他。孙老伯的房子动迁了,孙老伯的养女竟然在孙老伯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法定监护人的身份去征收事务所要求代领孙老伯300多万的动迁安置款。

孙老伯委托其侄女向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提交变更监护人的申请,申请变更其侄女为其监护人。

■ 法院裁判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监护权对监护人来说,既是一项权利,更是一项义务,设立监护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认定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应考虑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孙老伯早先就在公证处办理了意定监护公证,委托侄女孙某莉作为其意定监护人。从有利于被监护人孙老伯的角度出发,法院对孙老伯的侄女孙某莉要求变更监护人的申请予以支持。希望孙某莉能从维护被监护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依法行使监护的权利,认真履行监护职责,切实保护孙老伯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维护孙老伯的利益外,不得擅自处理孙老伯的财产。

■ 法条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十三条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意定监护作为确定监护人的一种方式,是相对于法定监护而言。意定监护是对成年人完全基于自己意愿选择监护人的尊重,自己意愿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法定监护是基于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定监护人,民法典第二十七条至第三十二条对此作了规定。一般地说,意定监护优先于法定监护予以适用。

我国意定监护制度的立法历史仅有十余年,2012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个人、组织中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监护人在老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法承担监护责任。老年人未事先确定监护人的,其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确定监护人。

2017年生效的《民法总则》第三十三条即是对意定监护的规定,后被并入新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十三条。

同时,司法解释也对意定监护权的形式进行了专门规定,并赋予设定人任意解除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与他人依据民法典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订立书面协议事先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后,协议的任何一方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前请求解除协议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后,协议确定的监护人无正当理由请求解除协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后,协议确定的监护人有民法典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之一,该条第二款规定的有关个人、组织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 律师短评

意定监护制度的适用应注意如下问题:一、必须采取书面形式;二、仅适用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三、监护人的范围不限于法定监护人,也不受法定监护人顺序的限制;四、意定监护人并不等同于财产继承人,无特殊约定或特殊身份,意定监护人不能继承财产;五、意定监护人在设定意定监护的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才开始履行监护职责。

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老年人的权益保护逐渐成为重大社会课题,而成年人意定监护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成为民事生活中新出现的一种法律现象,体现了法律对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

(作者 李婍婧 系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学硕士)

(2024年8月22日《法制文萃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