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源头预防 多元解纷

努力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提质增效

——湖北通山关于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的实践探索

2024-08-22 16:40:58 来源:法治网 -标准+

近年来,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牢固树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四个试点”为抓手(打造枫桥式“一庭两所”试点、枫桥式综治中心试点、诉源治理试点、网格微治理试点),以“五个立足”为着力点(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立足保障),加强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压实各部门责任,发挥基层群众的主动性,深化科技支撑、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切实把“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落到实处,不断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2023年在全省“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四项测评指标中,通山县矛盾纠纷预防调处有效率上半年排名全省第6位,下半年全省第5位,荣获平安湖北建设示范县。

立足预防,严格落实“三项制度”

坚持预防在前,通过抓前端、治未病,深入研究诱发各类矛盾纠纷的深层次原因,加强源头治理和关口把控,使矛盾问题止于未发、消于萌芽,努力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

一是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落实“全面客观、应评尽评、评用并重、全程管控”的基本要求,客观评估各类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把好申报、程序、备案、审批、决策5个关口,切实提升风险评估的精准度、时效性。大力推进风险评估扩面提质增效,有力保障106国道通山县洪港至九宫山段改建工程建设、洪港镇江源村春节板凳龙活动等一大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的平稳实施,既从源头上防范化解了一系列涉稳风险,又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县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2023年至今,受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备案96件,其中自行开展评估80件,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估16件;已实施评估95件,被否决(不予实施)1件,有效做到重大项目实施评估在前、矛盾纠纷隐患预防在前。

二是严格落实“日、周、月、季”矛盾纠纷排查研判制度。实行日常排查、集中排查、条块排查相结合,全面动态排查掌握矛盾纠纷。注重用好群防群治力量,充分发挥新乡贤、网格员、楼栋长、“五老”人员、志愿者等贴近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及时发现苗头隐患,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发现效能。全面落实“兜底式”受理、“全流程”办理、“全周期”处理的要求,建立健全综治中心“日联排、周碰头、月研判、季总结”矛盾纠纷排查研判制度,每日乡村网格员不留死角开展一次全面动态排查,每周详尽及时进行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数据集中分析,每月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并组织法院、公安、司法等力量进行一次精准研判化解,每季度组织平安建设成员单位召开一次总结分析会,做到矛盾纠纷发现及时、处置有力、化解有法。2023年至今,通山县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共排查矛盾纠纷4814起,化解4707起,化解率达97.86%。

三是严格落实重大矛盾风险预警机制。以金融、房地产、教育、征地拆迁等领域为重点,常态化开展突出矛盾风险研判预警工作,充分发挥市、县公安机关情指行一体化情报收集作用,强化情报信息报告和推送共享,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将重大矛盾风险、涉稳信息推送至县综治中心,县综治中心会商研判后推送至乡镇综治中心,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通过风险提示、现场督办等方式压实属地责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目前线上已推送涉稳预警指令1509条,化解各类风险矛盾1105起,线下排查化解各类涉稳风险58个,下发交办函34件,其中10个县级涉稳风险点已化解9个,有效实现了精准预测、精细预警、精准预防。

立足调解,切实抓好“三个对接”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律师调解等调解方式的独特优势,把调解贯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始终,做到应调尽调、能调尽调,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一是抓好诉调对接。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诉前、审前、判前、执前调解作用,坚持能调不判,加大案件调解力度。线下建立“人民法庭+人民调解中心”诉调对接机制,在案件受理阶段分析研判,对当事人起诉至法院的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民事案件做好疏导分流工作,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在立案前线上委派至人民调解中心进行诉前调解,调解成功后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根据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交司法确认申请,打造高效便民的一站式解纷平台,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2023年至今,全县诉前调解分流案件1948件,调解成功946件,司法确认786件。线上创新“智调平台”,扎实推进“乡村e法官”“企业法小二”“三进”工作,实现“多元调、现场调、线上调”相结合,力争将纠纷化解在源头。2023年以来,通过各类智调平台线上调解矛盾纠纷359起,推动基层纠纷在“指尖上”调处解决。

二是抓好警调对接。在大畈镇试点开展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化解工作,着力探索“分清边界、分责受理、分级处置”非警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建立分流清晰、承接高效、响应有力的闭环机制。探索“‘110+综治中心’民声快速办,报警无障碍”联动机制试点工作,实行“日推送、周碰头、月督办”工作制度,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开展甄别研判,民警能当场协调解决的立即处理,无法当场解决的非警务警情,以流转单的形式转至乡镇综治中心,中心根据非警务警情事发地转至各村(社区),由综治中心主任联系当事人进行协调处理,设定反馈时限,压实各方责任,快速反应、联动处置。各村(社区)处理过程中按规定时限和要求接收、处置、完成交办、资料整理归档,并将资料报送乡镇综治中心,同时将处理结果告知接警警员。乡镇中心处理调解不成,该流转单回流至派出所进一步处理,形成闭环管理的办理模式。目前,公安机关向大畈镇综治中心推送非警务矛盾纠纷共41起,成功化解41起。

三是抓好访调对接。县综治中心实行“一厅式接访”工作模式,中心进驻了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信访局、法学会等8个常驻单位,县人社局、县自规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4个轮驻单位,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残联3个派驻单位和10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大厅内集中设置信访接待、涉法涉诉、检举控告等各类信访接待窗口,严格按照群众来访“一厅式”接访、“一窗口”受理的要求,全链条办理各类信访事项,让群众“找说法”只进一门、只找一人、只跑一次。乡镇综治中心信访接待窗口通过即时研判、精准分流、联调联动,实现矛盾纠纷不上交。2024年上半年,全县办理信访事项1014件,求决类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97.43%,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100%,按期办结率100%,参评群众满意率98.22%。

立足法治,积极发挥“三大调解”作用

以法治化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从根本上实现定分止争。

一是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229个人民调解委员会(10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12个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207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926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基础性作用,强化人民调解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积极发挥本土调解资源优势和调解能手的引领示范作用,挖掘“老汪工作室”“邓永监工作室”等一批口碑好、威望高、专业性强的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坚持抓早抓小、应调尽调、法理结合,就地就近化解矛盾纠纷。2023年至今,通山县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纠纷5367件,调解成功5276件,调解成功率98.3%。

二是发挥司法调解保障作用。当前,在诉至法院的纠纷案件中,有近一半以上通过调解方式解决,其中有43%在立案前就成功调解,平均调解时间短,自动履行率高,大大节省了当事人解纷成本。通过在法院、检察院、派出所、交警队、工会、人社等部门设立人民调解组织、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积极推进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警调对接和交调对接工作,通过诉前告知、诉中委托、诉后确认等方式,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实现诉讼与人民调解程序的高效对接,有效减轻当事人的诉累,缓解法院办案压力。2024年,各乡镇人民法庭通过司法调解处理矛盾纠纷820件,2024年一季度通山县万人成讼率排名全市第一,4个乡镇全市排名前5,均低于15件/万人。

三是发挥行政调解补充作用。健全政府负总责、司法行政机关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发挥行政裁决化解民事纠纷“分流阀”作用和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加强与公安、法院、信访等多个部门沟通联动,积极推动信息联通、工作联动、矛盾联调、优势互补的“公调+诉调+访调”对接机制,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合力。2023年至今,全县行政复议调处的矛盾纠纷96件。同时,严格落实“五化”“四到位”等具体任务,加快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使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依法推进。

立足基层,规范建设“三级平台”

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一是高标准建设县综治中心。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挤出1000万元新建县综治中心,高标准打造信访接待大厅、法院审判庭、检察听证室、法律援助室、多功能会议室、远程视频调解室、网格化管理室、心理咨询室、10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工作室,整合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政法智能化应用中心等线下工作平台,搭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公共法律服务、应急管理“四位一体”综治中心总平台。突出发挥“实战指挥平台”作用,法院、公安、信访、人社、残联、住建等部门派员入驻集中办公,创建“三大调解”远程智能支撑系统,建成集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司法裁决、法律援助、心理疏导于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

二是实战化运转乡镇综治中心。突出“一线处置平台”作用,配齐配强5人以上综治中心集中办公,健全网格(部门)发现上报、中心研判分流、部门协同相应工作机制,完善落实乡镇党政主职“坐诊”、政法干事全日值班、“日周月季”“常驻、随驻、派驻”“汇研交办督结评”闭环处置等工作制度,基本实现综治资源统一指挥、执法力量统一调配、相关部门统一联动、矛盾问题统一处置。2023年至今,乡镇党政主职“坐诊”现场处置问题2071件,组织动员党员干部群众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814起。

三是特色化打造村(社区)综治中心。突出“信息收集平台”作用,全面开展“五户联勤、十户联防”“中心户长”等群防群治力量建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等涉稳情报信息、各类基础信息收集上报,深化网格化管理和基层平安细胞创建,207个村(社区)全覆盖建成“治调主任、村(社区)辅警、网格员负责中心事务,专兼职网格员负责信息数据收集上报、矛盾风险排查调处”的工作平台。同时,创新“党建+网格”形式,探索构建社区“乡镇—社区—基础网格”三级网格治理体系,推动在每个网格设立一个党支部,形成“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小区党支部”的组织架构,目前已打造20个社区综治中心示范样板。持续创建“三治两无”(自治、法治、德治,无讼、无访)平安法治村(社区),在207个村(社区)设立以“一村一法官、一律师、一支书”为常态,相关职能部门和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的“3+X”工作室,实现矛盾纠纷就近就地化解。持续推进79个村级综治中心“五个一”信息化平台建设(一张“大网”保稳定、一个“管家”护安全、一个“喇叭”唱平安、一个“平台”促管理、一个“程序”强治理),着力解决村级平安建设人员力量不足、矛盾纠纷预警不及时、信息收集难度大等问题,不断提升村级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水平。

立足保障,建好“三支队伍”

聚焦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投,全面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能力和水平,推动更多的治理力量和资源向引导端和疏导端倾斜。

一是下沉基层政法力量,建好一支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化队伍。全面落实“一村一律师(法律工作者)”工作制度,以“平安咸宁全域提升”活动为载体,推行平安建设指导员工作制度,选派精干政法干警、专业化律师下沉基层,指导村(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化解、法律咨询等服务。目前207个村(社区)均已配备平安建设指导员和“一村一律师(法律工作者)”,累计走访基层群众1005人,排查矛盾纠纷680起,收集意见建议275条,解决问题191个。

二是培训壮大人民调解力量,建好一支矛盾纠纷调解专业化队伍。全面推行调解员名册制度,对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进行合法性审核,保障调解工作的公信力。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颁证,调解员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坚持注重选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专家学者等社会专业人士和退休政法干警担任人民调解员,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素质。持续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进村湾试点工作,加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努力将村湾中心户长培养成法律明白人和调解矛盾纠纷能手。目前通山县共有人民调解员926人,法律明白人621人,每个村实现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不少于3人。同时,近年来以专家讲授、观摩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共举办人民调解员培训近68期次,累计培训调解员11000人次。

三是发挥“四长五老”作用,建好一支矛盾纠纷化解社会化队伍。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全面发挥“四长五老”(中心户长、户长、理事长、网格长,老党员、老干部、老乡贤、老教师、老支书)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探索推行平安建设公益积分激励引导机制,聘请“四长五老”担任村(社区)调解员,目前村(社区)综治中心通过“四长五老”排查矛盾纠纷共165起,参与矛盾纠纷化解640起,全力构建“大平安”工作格局。

(作者 杨烨 系中共通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