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海南两对情侣恋爱期间有钱款往来,分手后闹上法庭判决结果却不同,律师说法:

经济往来不等于借贷关系

2024-08-15 16:04:41 来源:《法治时报》 -标准+

恋爱期间情侣往往会产生较多经济往来,但当感情不再,恋人转身变成陌路人时,恋爱期间的“借款”是否需要返还?情侣间“借款”是否构成借贷关系?近年来,因特殊关系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不少见。8月10日,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就发布了一起情侣借款纠纷案例。

案情回顾:

恋爱时心甘情愿 分手后闹上法庭

原来,小张和小刘(皆为化名)原本是一对情侣。恋爱期间,小张因做生意向小刘借款9.7万元。分手后小张一直未还钱。小刘将小张起诉至法院。

庭审中,小张拒不承认案涉借款。小刘围绕其诉讼请求,依次提交证据,包括两人通话录音(光盘)及文字翻译、微信聊天记录、短信记录、微信扫码支付记录等证据材料。经审理,法院认为小刘提交的证据能够从借贷主体、时间和内容上相互印证,小刘与小张之间民间借贷关系成立,小张应承担还款义务。近日,省一中院判决小张向小刘偿还借款9.7万元。

无独有偶,屯昌的一对情侣也在分手后因经济纠纷闹上了法庭。2019年3月至2023年5月,刘某、朱某为男女朋友关系,双方多次通过微信相互转账多笔。2020年2月,刘某开始经营一家茶馆。2019年12月至2023年4月期间,朱某多次花费共计2.6万余元购买茶店用品。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朱某以生活困难、信用卡贷款还款为由向刘某多次借款,借款共计45.6万余元,截至2023年6月,尚有剩余30.3万余元未还。

法院认为,欠款均发生于两人恋爱期间,根据双方转账记录、消费记录显示,双方转账互有来往、且其中存在经营茶馆的花费,应当视为双方共同的消费支出。刘某对朱某明确表示借款意思应承担举证义务,刘某仅凭微信转账记录、微信聊天难以证明双方针对借款达成合意,不符合民间借贷合同成立的要件,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刘某应当承担案件诉讼不利后果。最终法院判决驳回刘某的诉讼请求。

市民观点:

恋爱期间难免经济往来 应注意防范相关

在谈恋爱期间,双方难免有经济往来,这种情况下,双方一般不会详细记录每笔钱的用途,因此一旦发生纠纷,出借方在举证方面就存在困难,8月14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市民时,不少受访者认为,双方若仅为情侣并不是夫妻关系的情况下,在有经济往来时还是应该防范相关风险。

“确实谈钱伤感情,但是毕竟还不是夫妻,我建议金钱来往要注意一些,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很多年前,我当时的女朋友借了我一万块钱说家里盖房子,分手也不还钱。但是当时没有打借条,也碍于情面,我就没有一直催要。”市民张先生表示,情侣之间借款,主要是基于双方的爱和信任关系,才会将钱借给对方,但有可能对方却觉得是理所当然,拿了钱后拒不还款,所以还是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情侣之间的借款掺杂了很多感情因素在里面,在关系亲密时,大家对这些借款等经济往来不是很在意,但一旦发生感情问题,这些经济往来就成了很大的麻烦。所以我认为情侣之间在对待金钱方面,应保持理智,千万不能一时冲动。至少要各方面都了解清楚以后再决定是否出借款项。”市民刘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情侣之间的借款还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否则帮助了别人却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另外,恋人之间借款,也要打借条,注意保留相关的证据,否则发生纠纷后没有证据只能吃哑巴亏。

律师说法:

存在经济往来 并不等于存在借贷关系

针对上述案例,记者咨询了海南上哲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天佑,他表示,若借贷双方当事人为恋爱关系,在发生经济纠纷时往往难于收集证据,在诉讼中或将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建议双方在交往初期,尤其是经济往来过程中,要保持理性,充分考量借款目的、数额大小、偿还能力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因素,提高警惕、谨慎借款,莫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如发生纠纷时,要通过合理合法手段主张自己的权利,应当先以协商解决为主,协商不成的,出借方可以通过提供相关证据,将借款方诉至人民法院,要求归还借款。另外,借款后还应及时催促还款,保留催款证据。法律对于债权的保护是有时效限制的,民法典规定诉讼时效为3年,如果一直不催促对方还款,债权长期‘睡觉’,想起来时,可能法院就不会支持了。”李天佑提示道。

李天佑说:“还需要注意的是,借贷关系是由出借人向借款人提供借款,借款人到期返还借款本息的合同关系。认定借贷关系,应首先确认双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借款的合意。情侣之间存在转账,只能证明情侣之间存在经济往来,并不足以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关系,借贷关系必须借助其他证据予以证明,如欠条或借条、借款合同、证人证言、收据等债权凭证,或者对方承认借款事实的录音、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否则这些原因不明的资金来往很难被法院认定为借款。”

(2024年8月15日《法治时报》记者 申王军 王巍)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