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野椒园(资料图)
眺望古侗寨,群山环抱、植被茂密;步入农家院,花团锦簇、多姿多彩……初秋时节,伴着蓝天白云与习习秋风,记者走进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阵阵茶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步步皆景、处处宜人。位于贡水河北岸的野椒园村似一处人间秘境藏于晓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环境优美。村内古侗寨以杨氏、张氏侗寨组成,是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近年来,野椒园村以党建为引领,秉持“弘扬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理念,引导村民参与乡村自治,乡风文明了、产业兴旺了、村庄变美了……
“寨佬议事” 赋能乡村治理
野椒园村位于晓关侗族乡东南部,地处马鞍山脉南麓、贡水河北岸,占地面积20.82平方公里,共有816户2770余人。
侗族是一个民风古朴、热情好客的民族,侗族村寨中熟悉村规民约、威望高的老人被称为“寨佬”。“我们村由4个小村合并而成,地广、人多、干部少,基层治理难度大。”村党支部书记杨杰说,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好“寨佬议事”的作用尤为重要。
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野椒园村成立了8支“寨佬”志愿队,积极引导“寨佬”群体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政策宣讲、环境治理等工作,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无事酒’会给亲戚朋友带来负担……”在小组会和村民代表会上,“寨佬”带头提出禁整“无事酒”的倡议,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殡葬改革、共同缔造等。
野椒园村成立以党员、“寨佬”志愿队、村民代表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引导村民破陋习,让村规民约深入人心,不断提升村民行动自觉。同时,成立“法润侗寨”工作站,聚焦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开展法律宣讲,打通基层普法“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村民法治意识。
小事不出村,有事共商议。今年以来,野椒园村开展基层治理宣传30余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起,有效形成“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干群齐心 推动农旅融合
土豆、茶叶、枇杷……依山傍水的野椒园村,物产丰富;侗寨大歌、拦门酒、合拢宴……有着“武陵第一古侗寨”之称的野椒园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何围绕生态、资源优势,推动乡村发展?野椒园村一直在探索。
“村里有山、有水,交通便利,要做好乡村旅游规划。”
“我们有枇杷基地和有机茶叶基地,一定要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
……
你一言、我一语。在野椒园村的产业发展会上,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与“寨佬”畅所欲言,为做强村集体经济出谋划策。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杨杰说:“村里围绕茶园、果园、露营基地等基础资源,探索‘农业+旅游’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野椒园村将村庄修缮一新,推出了游古寨、赏民俗、品新茶等乡村游路线,还策划了以“拦门酒”“合拢宴”为主题的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干群齐当家,齐心协力谋发展。
野椒园村还培育、引进了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2600余亩茶园,为村民创收1000万元;种植500余亩高山有机枇杷,年销售额超100万元;打造村内景区、露营基地、生态旅游路线,吸引游客上万人次。
凝心铸魂 古侗寨新气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在野椒园村,有这样一支表演队,他们自发到贵州、广西等地学习芦笙等传统技艺,利用休闲时间,走街串巷为群众表演薅草锣鼓、三棒鼓等民俗节目,只为丰富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可以凝聚人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振奋精神。在产业的带动下,乡亲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上。”退休教师杨继练是野椒园村“寨佬”志愿队的成员,他带头组建了侗族表演队,还四处收集张氏、杨氏古侗寨历史文献以及本土侗族文化发展史,传承家风家训文化和诗词楹联文化。
“刚加入表演队时,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发时间。经过几次培训后,队员们越来越专业,还有了一定的名气。”提起演出,村民颜秋表示,为乡亲和游客表演节目,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寨佬”冷浩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传承人。他结合村民日常生活、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等,创作脍炙人口的歌曲,丰富和充实着野椒园的文化内涵。
“村里鼓励群众参与文艺表演,用鲜活的形式传递乡风文明,让文明之风吹进村民的心田。”杨杰说。
文艺表演、非遗培训……野椒园村充分发挥“寨佬”优势,聚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古寨野椒园正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24年8月14日《恩施日报》记者 曾月 通讯员 田野 周璟)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