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夏日的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群山环抱,满目苍翠,碧海蓝天。昔日“丝路文明、辽西走廊”的关外风情今又重现:古长城的青砖上满是斑驳印记;九门口长城博物馆里徐达将军塑像栩栩如生;东戴河海滨沙滩上游人如织;景区小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露营地里升腾的烟火气让乡村迸发出新活力;“观沧海、登长城、吃水豆腐、给家人带回苹果和白梨,是来绥中必做的几件事。”旅游大客车上,导游举着喇叭热情地介绍着……一个个生动场面,反映了绥中人全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精气神,展现出绥中县文旅产业繁荣向上的大图景。
一处露营地带出一个网红乡
清晨,位于范家满族乡湾土村的露营地热闹起来,“今天帐篷又都订满了,大伙儿抓点紧,一会儿客人就要来了。”王宁和工作人员将帐篷里的座椅摆放好,把上面的露水仔细擦干。
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地,如今,已经成为全乡人气最旺的地方。变化要从新建露营地说起——
在范家满族乡今年新建的露营地里,游客尽享悠闲美好的假日时光。(绥中县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4月,范家满族乡邱家村的王宁和朋友在乡里河边景色优美的空地上支起了几个露营帐篷,是露营地的雏形。打造露营地的做法得到了乡党委书记李心欣的认可,李心欣也提出了建议:“现在的场地太小,既然要弄,咱们就把它弄得有点儿规模。”为此,李心欣帮着选了湾土村附近一片面积近百亩的空闲地。“空地平坦,一旁有小河,对岸还有山,这里做露营地太完美了。”看了新的露营场地,王宁十分满意。
更让王宁激动的是,使用场地乡里分文不收。
6月1日,新的露营地正式启用,王宁在营地搭建起40个露营帐篷,附近村民也发现了创业的良机,烤串的、卖小饰品的、经营沙滩车和骑马等娱乐项目的……各类餐饮、文娱活动在露营地迅速聚集。乡党委、政府搭起了免费的“舞台”,当地百姓成了唱戏的“主角”。
这片露营地很快在网上火了起来。“背靠青山,前有清澈的小河,有各种餐饮娱乐活动,收费也合理,还有免费区域,自己搭帐篷烧烤不要钱,没想到身边还有这样的‘宝藏’露营地。”从绥中县城来游玩的马奔赞不绝口。
“现在,一到周末,外来车一辆接着一辆。”王宁告诉记者,范家满族乡是绥中有名的水果乡,以往都是在水果丰收时节才会这么热闹。如今,才两个月,露营地就带着范家满族乡一起“火”出圈了。
“8个人,周末来,订一个帐篷,再预订一只烤全羊。”一上午,王宁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都是预订帐篷的,现在咱们这个露营地可真是火了,周末不预订都没位置,这几天还接到不少省外游客预订帐篷的电话。”王宁激动地说,周末露营地最多时能有2500余人,一天能收入1.5万余元。
借着露营地带来的流量,范家满族乡还将辖区内的三山风景区、跳石沟风景区、百年梨园、猴山水库等景点串联,形成了一条乡村旅游路线。李心欣更是化身“代言人”,拍摄视频推广范家满族乡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乡里的百姓都称她为“网红书记”。“以前就有这个想法,如今还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让我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李心欣说,目前,乡里正在建设满族民俗文化馆,下一步准备将猴山水库的温泉资源也开发利用起来。她还准备将范家满族乡的民俗文化和传说故事,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推介出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范家满族乡露营地的成功引得周边乡镇纷纷前来“取经”。目前,地处绥中县西北部山区的明水乡、加碑岩乡、李家堡乡、永安堡乡等,也都办起了露营地。结合实际,各乡镇文旅景区开发蔚然成风,乡村领导干部纷纷化身文旅推荐官,在各大短视频平台频频“冒泡”,加碑岩瀑布、漂流、水果采摘园等好玩儿的景区和旅游项目也悉数登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单是沿海的东戴河旅游度假区,偏僻山坳里的乡村旅游,也掀起创业创新的热潮,多点开花星火燎原,成为绥中文旅产业的新亮点。
山海湖长城串成一条旅游带
伫立在锥子山长城之上,背倚燕山余脉,近观碧波荡漾的将军湖,远眺波涛浩渺的渤海,山、海、湖、长城四种元素完美融合,绥中大地美如画卷。
绥中县坐拥得天独厚的长城资源,域内不仅有世界文化遗产——九门口水上长城,还有被誉为“中国最美野长城”的锥子山长城。长城沿线山势巍峨,风景各异,与绵延起伏、雄浑壮丽的长城构成一幅幅壮美画卷,也助推了长城沿线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雄浑壮丽的九门口水上长城(绥中县委宣传部供图)
锥子山长城西沟段是没经过任何人工维护,历经千百年沧桑巨变,自然保存下来的原生态古长城,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探险者和摄影写生爱好者前来。很多人为了拍到长城的四季美景,需要在西沟村逗留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这些需求催生了西沟村农家院的发展。如今,仅西沟村的农家院就达到14家,从业人员近百人。
绥中县李家堡乡,作为九门口长城景区的所在地,每年约有60余万名游客到景区游玩,临近景区的新堡子村作为国家级古村落,借势发展民宿产业,建立起“公司+村民+投资商”合作模式,改造特色民宿41户,还将特色仿古建筑改造成茶馆、画廊、手工艺品作坊等,吸引文化创意项目入驻,形成保护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良性循环。
为充分利用好长城文化资源,绥中县将九门口水上长城、永安堡乡、李家堡乡境内的长城资源有效整合,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带,规划实施九门口长城景区到锥子山长城景区28公里长的旅游线路升级改造工程,打造长城旅游风光道。
今年1月,国家长城公园(绥中段)建设完成,长城博物馆建在李家堡乡新堡子村,锥子山游客服务中心建在永安堡乡西沟村;今年3月,位于娄家沟村和西沟村的锥子山长城景区开工建设,日前建设完成。今年九门口水上长城景区启动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景区总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这意味着景区辐射效应更广,受益老百姓更多。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所作《观沧海》,就发生在绥中东戴河新区万家镇。绥中县拥有105公里海岸线,其中东戴河旅游度假区有近30公里的优质海岸线,秦始皇修筑的碣石宫遗址也坐落于此。眼下,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东戴河海滨人头攒动,远远望去,沙滩上五颜六色的遮阳伞如盛放的鲜花,海面上飞驰的摩托艇勾勒出美丽的弧线。作为没有任何污染的原生态海滩,这里鸥翔碧水,浪逐白沙,阳光和煦,海风轻柔,充满了北国海滨浪漫风情,每年吸引800余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近年来,绥中充分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引进多种多样的海上娱乐项目以及房车露营基地,让游客能够尽情享受海浪、沙滩和日光,将东戴河打造成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旅游度假区,为游客提供最新潮的游玩体验。
绥中县串联长城和滨海旅游资源,打造“城海旅游带”,推出了“长城游”“滨海游”“乡村游”“红色游”等特色旅游路线。今年,绥中还加大全域50余处公益性景点免费游玩的宣传力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海上碣石日出看了,赶海挖的蛤蜊吃了,最美野长城和长城博物馆也逛了,和宣传视频里说的一样,这些真的没花钱。”从黑龙江来度假的游客开心地说。
“绥中吸引人的地方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更有历史文化、人文故事和史诗传奇。”据绥中县委宣传部相关人员介绍,自2009年开始,绥中县借助厚重历史、丰富人文、物阜民丰的优势,建成东戴河滨海旅游度假区、碣石遗址文化旅游区、绥中长城博物馆等旅游景区,目前,全县有A级旅游景区6个,星级酒店5家。
与文化深度融合,让绥中县旅游产业日益火爆。影星成龙在九门口城楼上挥毫泼墨,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前来品尝绥中水豆腐,演员程野主持露营开营仪式。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绥中县旅游人数超过100万人次,日均接待20余万人次。1月至6月,绥中县接待游客336.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56亿元,同比增长200%。
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
“土鸡炖蘑菇来喽!”西沟村一个农家院里,经营者王瑞普热情地把菜给客人端上桌。他的农家院是在自家院里盖的二层小楼,对于王瑞普来说,这是新生活的起点。
“七山二水一分田,汗水八瓣也枉然。”这是曾在绥中县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描述的正是北部山区曾经的荒凉与艰辛。王瑞普是土生土长的西沟村人,从他记事起,对村子的印象就是偏僻、贫穷、生活不便。
“以前我俩忙活一年,1万块钱都赚不上,孩子也早早就送出这个穷地方,想不到在这个山沟沟里的穷村子也有翻身的一天。”王瑞普说,如今开起农家院,一年能赚个十来万元,忙不过来时,孩子也会回来帮忙。
“西沟村过去是出了名的贫困村,从十多年前开始依靠长城资源谋发展,到现在村民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什么都不缺,一切源于长城资源带来的致富道路。”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叶德红说,如今村民们赚钱门路多了,开民宿和饭店的,当服务员、保安、保洁、导游的,养羊养鸡的,即便是上山采野蘑菇,一年也能卖几千元,曾经的“穷人家”正变成脱贫致富的小康人家。
绥中县以产业相同、地域相连为“连接点”,组织绥中县文化旅游事务服务中心、绥中县文物保护中心、李家堡乡、永安堡乡等长城沿线乡镇联合成立长城文化旅游产业联合党委,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兴整合资源,实现串点成线、抱团发展、规模经营。绥中县系统性挖掘长城历史文化之“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进行多元化文旅开发,变“流量”为“留量”,走出了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助产、以产惠农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
借助文旅融合,山上蜿蜒伸展的长城,带火了山下长城沿线村子的农产品。今年4月,李家堡乡娄家沟村的4000亩大樱桃种植园喜获丰收,村民将采摘下来的大樱桃装入包装盒,运到九门口水上长城景区和各个农家院进行售卖,甜美可口的大樱桃供不应求。“乘着文旅产业的东风,现在樱桃的销路一点儿也不愁,目前我们的产值已经突破了2000万元。”娄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吕楠说,游客通过微信“扫一扫”包装盒上的二维码,加入采购微信群,回去之后也可通过手机再次购买,今年很多在网上订购樱桃的顾客是之前来旅游的“回头客”。1000多元一只的烤全羊,100元一只的大公鸡,12元一斤的土鸡蛋,5元一棒的煮玉米……有了文旅产业赋能,农副产品就地升值,连带着山上的榛子、蘑菇在游客争先抢购下都成了紧俏货。
范家满族乡百年梨园的梨花节上,游客身穿古装打卡(绥中县委宣传部供图)
旅游和农业的产业联兴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去年,长城周边群众人均年收入提高0.4万元,带动周边4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共近50万元,连地处偏远的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也依托“辽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成立绥中红色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发展“红色旅游”,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5万元。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绥中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让长城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历史逐渐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让乡村成为游客体验风土人情,寻找“诗与远方”的绝佳去处,让“红色资源”“绿色资源”变成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能源”,助力百姓致富的“新密码”。
锥子山脚下,农家院内烤羊飘香四溢,全国乡村旅游带头人、娄家村的杜维哲,一年能销售2000余只烤全羊,周边乡、村的养殖户“羊羊”得益,家里的羊不仅不愁卖,还能卖出高价钱。
东戴河海滨,周边的民宿主播们通过直播镜头,花式介绍东戴河的海滨美景和绥中的小吃美食,“顺带着”也将自家的民宿推介出去,网上订单一单接着一单,海边沿线的农家院、饭店内一座难求,食客们操着不同口音念叨着:“东北菜量真大。”
湾土村山间,露营地内篝火正旺,游客围成圈唱歌跳舞,摆摊的村民手机微信“叮叮”的收款提示音时不时响起,72岁的周宝昌在露营地里打扫卫生,实现“再就业”,“一天工资100块钱,周末卖游客喝完的水瓶,还能赚个30块钱。”他美滋滋地说。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激发了村民投身旅游产业的热情,文旅融合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绥中县文旅产业发展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氛围日浓,硕果可期。
(2024年8月7日《辽宁日报》记者 姜帆)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