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近年来,辽宁省营口市检察机关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依托司法救助职能,积极构建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相衔接的多元化救助共同体,纾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应救尽救+重点关怀,用情“助”到心坎里
“当时的我觉得天都塌了,要不是你们的帮助,这个家就散了。”2023年6月,孙女士带着一家人来到营口市人民检察院,她告诉检察官救助款和捐款都已到位,家里的蔬菜经销点也重新开了张。
为最大限度发挥司法救助救急救困功能,营口市检察机关突出重点人群,对退役军人军属、残疾人、未成年人、妇女等特殊救助群体,开辟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实现了程序优先、资金优先、方式优先。孙女士是一起故意杀人案受害者的妻子,丈夫遇害身亡,使她陷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之中。营口市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受理审查案件后,同步将司法救助线索移送本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启动救助“绿色通道”后,孙女士获得了检察机关联合妇联、教育、乡村振兴、村委会等多部门提供的综合帮扶,终于又提起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重机制+强落实,合力“救”在点子上
构建社会救助共同体,重在机制、要在落实。营口市检察机关以开展多元化救助为手段,建立健全检察机关与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的合作机制,努力实现救助效果最大化。
2020年,营口市人民检察院建立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与民政、教育、人社、卫健、妇联、团委、残联、扶贫等部门会签《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畅通了连接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直通车”,有效解决了现实工作中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信息不通、力不能聚的问题。如,退役军人杨某为制止犯罪被杀害,检察机关第一时间对身患重病的被害人妻子予以司法救助,并协调落实低保、医疗等政策待遇,彰显党和国家对退役军人军属的关怀,案件被评为最高检典型案例。
《工作指引》出台后,营口市检察机关携手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对118个涉案困难家庭开展了联合救助,叠加释放救助效应,社会关系得到和谐重塑。
加速救+长期帮,司法救助全面提质增效
工作质效的提升主要源于理念和方法的转变。营口市检察机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一次救助,长期关怀”理念,不断拓展司法救助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司法救助+社会救助”工作质效。
一起交通肇事案,王某重伤二级,被告人无力赔偿且突发死亡。大石桥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王某不服张某某交通肇事刑事申诉案时,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协调多部门持续救助,就地解决矛盾。案件办结后,检察机关又协调乡村振兴局将王某纳入返贫动态监测范围,连续3个季度上门回访,跟踪了解低保手续是否办理完毕、救助和捐赠款项是否到位、后续治疗是否跟上等事宜,切实做好检察办案“后半篇”文章。
营口市人民检察院以支部为单位建立联系点,党员定期走访看望被救助对象,掌握帮扶措施落实进展情况;盖州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多部门对被救助困难家庭进行回访,定期评估司法救助和社会救助效果;大石桥市人民检察院联合社会组织,为未成年被救助人提供长期帮扶;站前区人民检察院从“因访救助”转变为“因案救助”,拓宽司法救助案源渠道;西市区人民检察院与乡村振兴部门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老边区人民检察院在接待群众来访时发现救助线索,将司法救助与矛盾化解相结合;鲅鱼圈区人民检察院与外市检察机关异地联动,共同搭起司法救助“暖心桥”。(辽宁省营口市人民检察院 何悦 王磊)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