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省营口市检察机关把“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工作理念和目标导向贯彻落实到检察履职办案全过程,在开展民事和解和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中,不断探索“枫桥式工作法”,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检察建议,解群众烦忧之扰
营口市检察机关始终高度关注行政审判中“程序空转”问题的破解,在全国检察机关还未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工作前,先行先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以调查核实确认行政违法,以检察建议精准监督,以公开听证促进争议化解的工作模式。
面对数次回迁调解,要钱还是要房的选择,八旬老人流下了泪水,他心心念念的:“我必须要房!”
营口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姜某与营口市某拆迁公司、营口市某管理办公室拆迁补偿纠纷行政违法检察监督案件中,发现八旬老人姜某因房屋拆迁未获补偿十年上访未果,三级法院又以案件超过起诉期限裁定不予受理,但拆迁部门确实存在工作人员履职不当,导致违法拆迁错误补偿,损害了姜某合法权益。营口市人民检察院通过发出检察建议监督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纠正违法行政行为,举行公开听证促使当事双方达成和解。姜某如愿分得回迁房,案件争议得以全面实质性化解。
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小案”
在办理张某、姜某民间借贷纠纷申请监督案一案中,鉴于诉讼标的小、邻里关系、当事人诉累等因素,营口市人民检察院通过调解达成民事和解。张某与姜某签订调解协议后,姜某当场偿还了本金、利息及补偿金8000元,二人和好如初。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将矛盾化解工作贯穿工作始终”,营口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仲任介绍,营口市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检察监督案件时,针对产生纠纷的根源和焦点问题,争取多方支持,通过司法调解、执行调解、人民调解、公开听证,全方位、多层次调处化解矛盾争议。
李某、吕某与吕某、宋某不当得利纠纷申请监督案中,原被告之间为父母与儿子、儿媳,属于家庭内部纠纷,且案件已进入执行阶段。面对情绪激动且年逾九旬的当事人,营口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变上访为下访,主动入户走访,耐心进行释法说理和心理疏导,以司法调解、执行调解、人民调解、公开听证,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亲情,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对涉案金额1500余万元的案件达成民事和解。
营口市检察机关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的案件。
高效履职,为民企发展护航
“检察监督是诉讼的最后一道环节,营口市检察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切实使企业的各项合法利益得到了保护。”营口市江西商会会长王宾说。在办理营口某装备公司与6家企业承揽合同纠纷检察监督案中,营口市人民检察院通过组织召开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公开听证会,使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的疑难复杂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
营口是东北地区民营化程度最高、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营口市检察机关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聚焦民营企业发展,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小切口”依法、准确、快速办理涉企案件,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营口市人民检察院在开展非诉执行专项监督活动中发现某市水利局与温泉酒店之间,存在数十起因征收水资源费(温泉水)引起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处于终本状态。通过实地调查,确定水利部门存在依据房间数估算水资源使用费的情况。由于行政相对人认为征收数额偏高且缺乏依据,而拒绝缴纳。人民法院考虑到商户经营困难,在未穷尽执行措施的情况下,作出了终本裁定。检察机关积极协调水利部门、人民法院及被执行人,通过召开公开听证推动执行和解,解除了民企的后顾之忧。
精准监督,主动融入社会治理
营口市检察机关以“检察之智”助力“社会之治”,“高质效”履行行政检察职责,更深融入社会治理,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不服法院工伤认定案判决,向营口市人民检察院提出监督申请。检察机关认为再审判决并无不当,行政机关应重新作出工伤认定。为达到办案效果最大化,使行政争议得到彻底、有效、妥善解决,承办检察官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核实,进一步厘清行政争议产生的基础事实,多次与各方当事人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认真开展释法说理,举行了公开听证会,促成和解,推动某市人社局依法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全额发放了90余万元的工伤保险金。
为实现“办理一案 治理一片 惠及一方”,检察机关又多次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走访调研,针对工伤认定工作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工伤认定质效提升,减少矛盾争议发生。
下一步,营口市检察机关将持续发力,强化能动履职,以民事和解和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为牵引,把检察监督与矛盾化解工作紧密结合,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解决关乎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辽宁省营口市人民检察院 何悦 仲任 董慧)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