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区域经济学视角看济南都市圈建设

2024-07-18 15:53:13 来源:法治网 -标准+

区域经济学理论强调地理空间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核心在于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互利,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协同进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立足发挥济南对周边城市乃至沿黄和中原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6个城市在内的“1+6”都市圈,这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济南高质量发展,向超大特大城市迈进的重要路径。中共济南市第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高水平打造济南都市圈(以下简称“都市圈”),当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主引擎,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一、都市圈建设实现了空间布局与资源优化配置

都市圈在空间布局上,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济南市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和高端制造业,淄博、泰安等周边城市则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在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同城合作,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这种空间布局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促进了都市圈内的协调发展。

都市圈以黄河为纽带,分区优化沿黄空间功能。构建功能多元、有机融合、协调联动的沿黄发展轴,增强沿黄地区要素集聚流通和经济发展活力,实现黄河由地理阻隔向发展枢轴转变。高标准规划建设沿黄大通道,加密过河通道,连接左右岸、贯通上下游,合力打造沿黄达海设施联通大通道、绿色生态大走廊、特色产业发展带。

二、都市圈实现了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

都市圈的建立将加强圈内产业分工协作,打造“济南研发+周边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格局,探索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产业合作模式,建立产业转移承接地间经济指标分算机制,推行“双向飞地”“异地孵化”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方式。这不仅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也促进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共享,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都市圈立足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科技、新型材料、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围绕企业不愿做、做不了、做不好的技术问题,聚焦共性技术,开展共同攻关,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为产业升级赋能。

三、都市圈实现了创新驱动与经济增长

都市圈注重创新驱动,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建设创新平台等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济南在都市圈里的科创定位,就是建设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平台、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和区域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创新资源整合、交流、共享,构建开放型、网络型、融合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能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一是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增强济南在国家创新布局中的战略位势。加快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积极推进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全力建设科技部“一带一路”中医药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联合实验室、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山东创新中心等,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推进实施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北斗星动能、氢进万家等科技示范工程,开展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重大原创性研究。推动首个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承担更多战略任务,创建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等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低空监测等领域省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以济南为中心,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二是打造创新协作共同体。推动都市圈各市(区)有效利用“创新飞地”“离岸创新孵化”“研发总部”等方式,建立跨区域创新协作机制。制定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计划,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水土气复合污染治理等重要领域,建设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重大装备、关键环节。实施齐鲁科创大走廊东延工程,协同推进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先行区建设,促进淄博科学城、大学城、创新谷、科创中心等科创片区与齐鲁科创大走廊高效链接,支持张店区加快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深化泰山智慧谷“科创中国”基地建设。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建设中科院空天动力研究中心、燃气涡轮动力研究中心、射线类科学仪器研发平台等重大创新工程,承接北京创新功能外溢,争取设立首都科研院所分支机构。

三是建设创新策源地生态系统。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策源地生态系统。创新策源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掌握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格局,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已成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使命。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本质上是顶尖人才的力量集聚,要把培养战略人才力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济南市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雁阵格局。(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 王平平)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