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你别来了!”“我再也不想见到你!”“这工作我不干了!”生活中许多人在吵架生气时,往往会口不择言。近日,江苏省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因为“气话”引发的案件。
郑某作为承运人承接了托运人刘某的运输货物订单,将盐汽水从江苏某厂区运输到南通市海安区某地。
双方就运输费用协商一致后,郑某在运输始发地货物装车过程中发现,刘某在订单上发布的货物到达地与实际目的地不符,当即与刘某沟通。
刘某确认写错货物到达地,实际应为南通市海门区某地,要求郑某将该批货物转运至南通市海门区,郑某随即要求刘某适当补贴。
最终双方就货物到达地变更为南通市海门区协商一致,但就运输费用的金额、何时支付等未能协商一致。
当日晚间,双方继续协商,最终就1500元运费协商一致,但郑某要求到达运输目的地后刘某需要先把运费给了再卸货。
刘某气恼地说道:“你钻钱眼里了,先给运费再卸货?行!到时候少一件货,不好意思,扣你5000块,有一捆破损,扣你1万块,我明确告诉你!”
郑某也上了头:“你这样讲,那我不去了,你给1万块、2万块我也不去,你自己过来取货。”
次日,郑某主动问刘某货是取还是不取,刘某惊讶地表示:“什么过来取,我不是叫你送过去吗?”
郑某:“我昨天不是跟你讲了嘛,你这个货我不会送过去,你自己过来取吧。”
刘某:“我为什么要过来取,我喊你拉货,我过来取干吗?”
郑某:“因为你昨天敲诈我啊,损坏一箱要1万块,谁敢送啊。”
刘某:“什么叫敲诈你啊?那都是话赶话,是气话,你听不懂啊。”
郑某:“噢,你讲的气话,我当真了,那现在产生的费用都要你承担。”
刘某:“什么费用?”
郑某:“我已经找人卸货了,卸货耽误的费用。”随即郑某向刘某发去因卸货产生人工费用800元的截图。
至此两人矛盾彻底激化,郑某将刘某诉至法院,要求其赔偿因运输合同违约造成的各项损失,包括压车费、误工费、卸货的人工费等。
法院经审理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百二十九条规定:“在承运人将货物交付收货人之前,托运人可以要求承运人中止运输、返还货物、变更到达地或者将货物交给其他收货人,但是应当赔偿承运人因此受到的损失。”
据此,不同于一般民事合同,托运人在货物运输合同成立后至货物交付收货人之前,可以不经过承运人同意而单方变更合同,除非有违反货物流向、违反运输限制等正当理由外,承运人无权拒绝变更。
本案中,双方的运输合同已经成立,收货地点作为货物运输的必要信息,即使托运人告知错误,也不影响托运人享有变更到达地的单方变更合同的权利。
刘某决定将货物到达地由南通市海安区变更至南通市海门区,郑某作为承运人理应按照刘某的指示继续履行运输合同,合同履行后,郑某可以要求被告承担因变更货物到达地造成的运费等相关损失。
郑某收到刘某的指示变更货物到达地后,在双方就运费数额、卸货前支付运费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因郑某不能接受刘某提出的“少一件货,扣5000块,有一捆破损,扣1万块”货损赔偿要求,作出拒绝履行合同的意思表示。但郑某作为承运人理应按照刘某变更货物到达地的指示履行承运义务,法院对其要求刘某承担的压车费、误工费的主张,缺乏法律依据。
刘某称“少一件货,扣5000块,有一捆破损,扣1万块”相关货损赔偿是“气话”,要求郑某继续履行运输合同,但其应当就所作出的不正确的意思表示导致合同解除,造成郑某产生的相关损失承担责任,因此郑某主张的卸货费用由刘某承担。
法官说法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一般情况下,内心意思和表示行为应当是一致的,但特定情况下,内心意思和表示行为并不完全一致,由此构成意思表示瑕疵,而意思表示瑕疵直接影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
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言语沟通上存在不愉快,刘某情急之下说了“气话”,但“气话”也是法律行为,直接导致相对方郑某作出了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刘某应当对其意思表示瑕疵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承担责任。
(2024年7月16日《江苏法治报》王萌)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