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泊庄村位于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付家佐镇,在该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广场有一棵大槐树,多年来,这棵树“倾听”着乡亲们的家长里短,“见证”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村民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黄墙红瓦的房子就是党群服务中心,之前是个垃圾坑,如今这片建设了村民活动广场、文化街等,又新又漂亮。”坐在树下聊天的村民魏金贵言语中充满了自豪感。
之前,西泊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路不好走、吃水困难,由于养殖毛皮动物,村里还臭气熏天。改变发生在2011年。这一年,退伍老兵任树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和群众敢闯敢干,村里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铺水管、扩街修路、搬迁养殖场,这3件事村里40余名党员干部陆陆续续开展了2个多月,走访群众不下500次。村干部垫资改建自来水管网,让村里实现了24小时供水;党员带头说服亲友,拆除侵占道路基台;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在村边建设了养殖小区。“迎着困难上,把心里话掰开了、揉碎了跟乡亲们说。”任树军表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村民都看在眼里,随后不少村民主动加入其中。现在,村里有啥事,大喇叭一广播,大家都积极参加。
为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动作用,任树军和党员干部总结摸索,推行了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五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村干部和村民拧成了一股绳,乡村振兴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西泊庄村是有名的“糖人村”,吹糖人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这门手艺逐渐凋零。“不能让老祖宗留传下来的手艺失传,建设特色乡村,糖人文化大有可为。”任树军说干就干,让糖人吹塑成为西泊庄村继特色养殖后的又一条致富路。
据了解,村党支部将村内吹糖人的传承人重新组织起来,成立了糖人艺术团,并组织村民利用闲暇时间集中学习吹糖人技艺。如今,糖人艺术团已有成员100多人,个个都是吹糖人的一把好手。2019年,西泊庄村糖人吹塑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值暑期,村里的“糖人居”展陈室时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这里除了展陈由村民创作的糖人作品,也是孩子们的非遗“课堂”。“大家好好学,今天谁吹得好,奖品就归谁。”今年50岁的赵朋亮作为西泊庄村糖人吹塑的第5代传承人,正在教孩子们吹糖人的诀窍。
“吹糖人后继有人,十分欣慰。”任树军介绍,为传承糖人文化,村里专门成立了公司,聚焦产品研发、模具制作、演出表演等。近年来,村民先后走进太行水镇、天津盘山等旅游景区驻场表演,打出知名度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开拓了市场。
靠着这个名气,西泊庄村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更让村民看到了农业休闲旅游的前景。随即,糖人文化街、民俗文化小院、民俗艺术小院先后建成,2019年,百亩牡丹园开业迎客,为西泊庄村的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糖人吹出了“人气”,花儿引来了财气。近两年,在西泊庄村糖人文化艺术节暨牡丹节等文旅活动的加持下,牡丹园项目年创收超20万元。今年“五一”期间,正值牡丹花、芍药花等盛开,西泊庄村吸引游客6万余人。
村民生活条件好了,农闲时的文化生活也得跟上。据了解,西泊庄村组织村民广泛开展广场舞、文艺演出的同时,还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养殖能手”等一系列评比活动,大家伙儿劲往一处使,在争优争先中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西泊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格外醒目。“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激励我们进一步带领乡亲们致富。”任树军表示,就像肃宁县广为流传的《糖人儿歌》中唱的一样,“糖人儿里裹着咱的梦想和心气儿,甜蜜的滋味飘满了村儿”,紧跟党的步伐,日子越过越甜。
(2024年7月10日《中国旅游报》记者 范海刚)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