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成年子女订立的婚约有效吗?父母订婚时收的“彩礼”应该返还吗?近期,海南省的一对“糊涂家长”被法院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原因竟是他们给16岁未成年的女儿“订婚”,还收了男方10万元彩礼。女孩在男方家居住一个月后,男方中途反悔要求,两家因返还“彩礼”引发纠纷对簿公堂。最终,法院判决女方父母向男方返还“彩礼”,并向女方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
父母为未成年女儿订立婚约
李先生的儿子小虎(化名)性格内向,至今尚未恋爱而苦恼,于是他便托黄某给小虎介绍女朋友。
黄某得知许先生家有个16岁的女儿,便打算撮合两家结为亲家。在取得双方初步同意后,黄某安排两家人见面。李先生对许先生家的女儿很是满意,其后,双方家长开始为二人议亲。
2023年9月25日,许先生一家到李先生家中商谈婚约一事。按照当地习俗,许先生收取了李先生10万元彩礼金后,在媒人的见证下当场签下《收条》。当日收到转账后,女儿小花(化名)便留在李先生家共同生活。
小花在李先生家生活了一个月左右,李先生夫妇便联系许先生夫妇,要求把小花领回家。同时,李先生以对小花不满为由,要求解除恋爱契约。小花回到家中后,许先生向李先生返还彩礼3.5万元。
双方因退还“彩礼”对簿公堂
此后,许先生便再没有向李先生返还剩下的彩礼金。多次催讨未果,李先生起诉到法院,诉请许先生一家向其退还剩余6.5万元彩礼金。
法院经审理认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迫使未成年人结婚或者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小花未满18周岁,系未成年人,许某某、陈某夫妇为小花与李某某的儿子小虎订立婚约,并由李某某交付彩礼的行为,既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有违善良风俗和社会道德价值观,该订立婚约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无效。许某某、陈某作为小花的监护人,应当承担主要过错责任,李某某明知小花系未成年人,仍为小虎与小花订立婚约,自身也存在过错,应承担次要责任。小花系未成年人,受父母意志支配,不应承担退还彩礼的义务。根据法律规定,许某某、陈某共同收受彩礼,应共同退还彩礼。李某某已支付彩礼10万元,许某某已返还3.5万元,剩余6.5万元因李某某自身存在过错扣减5000元,许某某、陈某还须共同向李某某返还彩礼6万元。
针对许某某、陈某的失职行为,法院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二人不得为未成年的小花订立婚约,并关注小花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和情感需求,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
法官说法: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无效,彩礼应当依法返还
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谭永强表示,这看起来是个彩礼纠纷的案例,可这个案例从一开始就有原罪,尽管订立婚约作为我国传承千年的风俗由来已久,但是按照我国法律,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本就是违法的。
谭永强介绍说,未成年人保护法明文禁止父母为未成年人订婚。该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该条规定明确未成年人既不能结婚,也不能订婚。如果两个未成年人谈恋爱了,不管对方有多爱彼此,都不能结婚或订婚。且两人成年了,也不能马上结婚。男方满22周岁,女方满20周岁,才能登记结婚。
谭永强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可见父母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实际上是一种违法行为,这种行为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此可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而且民法典也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婚姻自由,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所以说,父母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是违法行为。
谭永强介绍说,近年来,婚约财产纠纷案件数量走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法院裁判应立足社会现实,注重通过案件审判,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向美,倡导建立平等、和睦、文明,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家庭关系,坚决反对包办、买卖婚姻,反对借婚姻索取财物。该案中,许某某、陈某为未成年人小花订立婚约,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属无效行为,收取的彩礼应当依法返还。实践中,彩礼金额的确定、支付和收取不局限于婚约男女双方本人,往往涉及两个家庭,收付彩礼的父母依法可以成为当事人,承担责任,法院据此判决许某某、陈某共同返还彩礼。许某某、陈某包办婚姻,错误实施家庭教育已侵害小花的合法权益。法院在作出判决的同时,向许某某、陈某发放《家庭教育指导令》,为其上了一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治教育课,引导父母从子女家庭幸福长远打算,理性对待彩礼,以实际行动营造健康、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
(2024年7月2日《法治时报》记者 陈敏)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