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行善积德三件事:修桥、铺路、办学堂。有人做了这样的好事,没想到惹上了“麻烦”。近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个案例。
案情回顾
某高速服务区后门附近有一条机耕路,路面坑洼,遇下雨天泥泞不堪,经由该机耕路前往服务区工作的人员对此叫苦连天。为此,商户提议,由服务区牵头,各商户集资对道路坑洼处进行填补。之后,包括鸡排店在内的9家商户各出资500元。服务区将4500元交给某物业公司,要求采购砂石并安排安保人员铺平路面。
2021年12月4日,砂石铺平后,服务区安保人员在微信工作群中拍摄道路照片,并提醒“大家上下班骑车慢点,互相转告一下,安全第一。”
“收到,我们会提醒店员的。”鸡排店及其他各商户店长纷纷表示知晓。
一个晚上,鸡排店员工徐女士骑车下班途中不慎摔伤,后入院治疗并进行手术,花费医疗费48619.15元。经鉴定为十级伤残,伤后误工期为150日、护理期为90日、营养期为60日。
事故发生5天后,徐女士报警,交警大队根据徐女士的陈述出具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发生事故的原因系操作不当。
之后,雇主赔偿徐女士医疗费、误工费等各项损失共62330.05元。但徐女士认为上述金额不足以赔偿其损失,服务区收商户的钱组织施工铺设石子路,路面没有压实和硬化,也没有在道路上设置提醒或警示标志,导致其受伤,遂向服务区主张赔偿人身损害赔偿款共计240098.15元,双方协商无果后,徐女士向柯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服务区辩称,本次事故发生系因徐女士自身未尽注意义务、操作不当所致,服务区不存在任何过错行为,且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具有直接、相当的因果关系,不应承担赔偿责任。服务区对此道路不仅无任何管理责任及义务,还是好心集资修路,且完工后及时在工作群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已充分尽到提醒义务,要求法院驳回徐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审理认为,服务区为方便商户及商户工作人员出行,义务牵头组织对非其管理区域内的道路坑洼处进行填补,此乃善举,非职责所在,也并非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徐女士自述因操作不当车辆侧翻致伤,并非砂石铺路行为直接造成。服务区组织人员铺平砂石,在铺设完成后第一时间提醒包括徐女士店长在内的所有店长,告知员工骑车慢行、注意安全等安全提示事项,已经尽到了相应的安全保障义务,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据此,法院依法判决驳回徐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徐女士不服提起上诉,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过错侵权需满足法定构成要件,安全保障义务条款亦不应当被泛化使用。
从集资修路者方面来看,该案事故路段不属于服务区的经营管理场所,服务区对该道路无养护管理的主体责任。服务区出于善意,在不以营利为目的、好心帮忙的情况下安排物业公司修路,对其安全保障义务的履行不应要求过高。石子路铺设完成后,安保人员已在微信工作群内发送安全提醒,受害人所任职的商户店长确认收到提醒信息并明确回复。作为非专业施工人士,服务区的行为已完成了认知范围内的安全措施,应当认定尽到了作为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在此情况下,受害人要求服务区将道路压实或硬化,过于苛责。
从受害人方面来看,其在事故发生后5天报警备案时自述操作不当致车辆侧翻,且为个案,故应当认为当事人自身对损害结果负有主要责任。在其已从雇主等处获得各项损失赔偿的情况下,从利益平衡角度考虑,受害人的损失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弥补,不能再让行善者承受赔偿的余殃。
对于该案,法院判决服务区不承担民事责任,就是向全社会释放不能让行善者寒心的明确信号。
(2024年7月2日《浙江法治报》记者 许梅 通讯员 李晓慧 卢佳颖)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