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案说典 | 恶意侵犯商标权 法院判赔一百万

2024-06-20 15:58:56 来源:《法制文萃报》 -标准+

● 故事梗概

某户外产品公司(下称“甲公司”)是知名的户外产品企业,其自2012年起先后在多种不同类别、不同产品上注册了多个注册商标,并在帐篷、睡袋、鞋服等户外产品上常年使用该系列商标。在该公司的常年宣传使用下,该系列商标品牌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2020年,甲公司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现,某户外用品公司(下称“乙公司”)在非来源于甲公司的户外产品中大量使用甲公司的注册商标或者与甲公司注册商标近似的标识,并且将相关产品上架在多个大型网络平台中进行销售,乙公司的相关产品销售数量较大、销售额较高、影响范围较大,严重影响了甲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了甲公司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甲公司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等。

●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乙公司在其经营的网络店铺展示的商品中及销售产品中使用与甲公司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标识,均属于识别商品来源的商标性使用。由于甲公司的商标经其使用已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相关公众施以一般注意力,容易将乙公司销售的商品误认为与甲公司的商品相关联,造成相关公众混淆误认,乙公司的行为已构成商标侵权,依法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鉴于现有证据无法证明甲公司的实际损失或乙公司的侵权获利,也无涉案商标许可使用费可供参照,本案应适用法定赔偿方式确定赔偿数额。最终,法院判决该案的赔偿金额定为100万元。

● 法条解读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条规定:“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商标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行为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行为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对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赔偿数额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商标法第六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行为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注册商标许可使用费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第一、二款规定:“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行为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注册商标使用许可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依职权适用商标法第六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确定赔偿数额。人民法院在适用商标法第六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确定赔偿数额时,应当考虑侵权行为的性质、期间、后果,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商标的声誉及制止侵权行为的合理开支等因素综合确定。”

故意侵害他人商标专用权的,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对于恶意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并且情节严重的,商标专用权人可以要求侵权行为人支付惩罚性赔偿。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中,从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性质、持续时间、后果,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获益情况,被侵权人商标的知名程度、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是否判处惩罚性赔偿。

● 典藏之语

商标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是一种特殊的赔偿方式,主要用于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且情节严重的情形。它的主要目的是对侵权方的恶意行为进行惩罚,并保护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其一,惩罚性赔偿能够显著遏制商标侵权行为,通过提高赔偿额度,使侵权者面临得不偿失的代价,从而有效地减少恶意侵权行为的发生。其二,惩罚性赔偿有助于摆脱权利人维权成本高昂的困境,使权利人有可能获得超过实际损失的赔偿,从而减轻其经济压力,激发其主动维权的积极性。其三,惩罚性赔偿可以激励权利人更加积极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可以促使其在司法诉讼中积极取证、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同时,还可以推动商标领域的良性发展,促进知识产权的创新与保护。

(作者 杨振学 广东鼎宁律师事务所)

(2024年6月20日《法制文萃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