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浙江武义:“青”力量“闯”出乡村振兴新蓝海

2024-06-03 16:30:23 来源:《金华日报》 -标准+

在浙江武义广袤大地上,一股年轻力量正在悄然崛起。他们带着对农业的热情和创新的思维,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他们就是武义农创客。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积极培育和发展农创客队伍,吸引了一批批有志青年回到家乡,投身“三农”创业创新。他们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农业领域创业创新的青年人才,在“三支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升农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武义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武义县已累计完成培育农创客651人,这群年龄在45周岁以下、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新型群体,已带动5000余人就业,为村集体年增收近百万元,为当地农民年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他们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奔赴田野 创业创新领跑乡村发展

在武义白姆乡下徐宅村,山林面积是耕地面积的10倍。村民祖祖辈辈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这样的农耕方式,在一个90后年轻人到来后发生了改变,这个人就是张璐。他2015年退伍后,放弃了在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创业。

如何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创收,回村后的他想到了办工厂、搞养殖、做民宿等五花八门的发展路子,但因白姆乡位于水源保护地,且地处深山并不适宜。他也曾号召村民规模种植蔬菜,无奈收益平平。

经过多方调研后,张璐最终把目标锁定发展林下经济。在他看来这么多山林,仅靠砍伐毛竹不仅利润低,而且在青壮劳动力渐少的农村并非长久之计。

“发展中药材产业是目前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好办法,希望大家以山林入股,等产出后人人可以分红。”张璐说,当时中草药三叶青进入了他的视野,通过一系列调研,他认定这是条致富增收的好路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一路并不顺利,村民不舍得将山林土地流转出来,更习惯于砍伐毛竹,靠山吃山,好在大家都想过好日子的决心是一致的。在张璐苦口婆心的劝说下,2018年3月,下徐宅村102户3140口人全部签订山林入股协议,总面积达800多亩。在张璐的推动下,最终以村集体名义成立武义县下徐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18年10月,张璐开始带着村民大规模种植三叶青。三叶青主要采用扦插模式,刚开始成活率不到40%。迟迟看不到实际效益,一些村民产生了抗拒:“发展村集体产业,到底能不能行?”

为此他邀请武义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来基地指导,帮助村民提高三叶青种植水平。如今,这里的三叶青扦插成活率已经高达90%。

“璐璐能吃苦,常和我们一起在田里干活。”村民徐洪富谈起张璐时,竖起了大拇指。

在张璐的努力下,让村民实现既是股东又是员工的转变,人均年收入提升6000余元,并带动周边闲置劳动力4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村集体每年增收30余万元,实现了村集体依靠上级部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

村子的发展也牵动着在外游子的心。28岁的徐伟炎当时已在武义某公司做酒水销售,也决定回乡发展,帮助家乡打造完整的销售链。28岁的徐阳华在武义某酒店担任总厨,正在研究三叶青药膳,准备回乡打造特色药膳。27岁的张星伟在外从事电商平台建设工作,打算回乡搭建三叶青网购平台……

在武义,有知识、有想法、有冲劲的青年创业群体已成为“三农”发展的新鲜血液。他们不仅自己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业创新,实现人生梦想,还带动身边的父老乡亲一起走上致富路。

武义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武义农创客80后、90后占比超86.6%,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3%。

电商赋能 传统销售方式在改变

“农创客”来到农村通过电商赋能,让老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等收获再待收购商的经营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老人老村到电商新村,从返乡游子到直播先锋,如今蓝丽萍已逐渐成为众人点赞的助农达人。回乡创业5年,蓝丽萍在家乡坦洪乡西畈村,将在外打拼时的经验和农村的实际相结合,成为村民的“主心骨”。

在她的努力下,该村通过来料加工、中草药种植、建设茶厂等方式,村民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村里的农产品“走出去”,蓝丽萍开启了坦洪乡直播卖货的新浪潮。不仅如此,在她的带领下,该乡已有100多人次接触直播带货行业,为了让更多的农户在下地务农之后,也能亲自上阵为自己的“瓜”夸上一夸,当一回坦洪的“王婆”。她还邀请专家在直播话术和直播节奏等方面开展专业技术指导,为后续回乡创业的青年、孵化本村直播的团队,将传帮带进行到底。

同样忙碌的还有41岁的“农创客”胡玲。

“这款是去皮去心的,口感特别软糯香甜,然后这款是带皮带心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在熟溪街道琉璃路的武义县吾农谷之汇农产品有限公司门店,正在向直播间的粉丝介绍武义的农产品。从生疏到熟练,这样的直播已成为胡玲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从事农产品销售之前,胡玲美一直经营加工食品。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村里有农户种植的农产品由于找不到销路,直接烂在地里,深感惋惜。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她开始免费在朋友圈为农户“吆喝”,没想到这类绿色天然食品很受客户欢迎,看着滞销的农产品逐渐卖空,胡玲美备受鼓舞。春卖茶叶夏卖莓,秋卖橙子冬卖香榧,全年卖各类加工土产,胡玲美唱着“四季歌”跑遍乡野,为农产品和消费者“牵线”,年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

农旅融合 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武义有不少“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村,不少年轻人返乡投身村里的文化建设,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推介家乡,将农旅融合的触角伸向农村。

“当代都市年轻人都对田园生活充满向往,我只是把大家喜欢的搬到了现实中。”去年从上海归来的“农创客”陶广在武义桃溪镇东垄村开辟了一处“五柳小院”,可煮茶赋诗,可观花赏月,亦可来杯咖啡发发呆,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

武义县桃溪镇东垄村是陶渊明后裔聚居地,陶广对陶公的故事耳熟能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松弛感不正是快节奏生活下年轻人内心最渴望的需求嘛!”

恰在此时,村口建了一半的院落引起陶广的注意。如果能把这个院子打造成一座村咖,让更多年轻人在忙碌打拼之后,有一个可以体验闲适生活的场所,不是很好吗?

陶广的想法得到村两委的支持,顺利租下小院。村两委干部认为,这座小院是10多年前建设的,但是始终没有发挥效用,有年轻人愿意回村创业,相信会给古老的村落带来不一样的前景。

去年7月,陶广接手小院,并定名为五柳小院。在改造过程中,除了依托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他在装饰风格、空间造型、产品调性上努力彰显个性。院落中的一树一花、一草一瓦都重新布局,满足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他还将陶渊明的诗词、故事融入建筑,走进小院,抬头便可品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等耳熟能详的诗句。

当年国庆假期,五柳小院开张营业,“粉丝”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这里品尝着店主冲调的咖啡,吃着本地特色馄饨,感受桃溪的秋日风情,不自觉地将所观所感发送到自媒体平台,成了这座小院的第一批“自来水”。

如今小院已经开业半年多,“粉丝”的要求也在上升,大家希望来小院亲近自然、围炉煮茶、拍照打卡的同时,有地方让自己停留更长时间。今年,陶广将村里曾经废弃的水库院落承包,重新装修成民宿,让“粉丝”更好地体验乡村生活。

“我已经给自己制定了五年规划,做好民宿,打造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看着正在安装落地玻璃窗的工人,陶广说回到农村后越做越有信心,农村的广阔舞台一样可以唱出婉转的好戏。

政策贴心 助力新农人驰骋新赛道

记者了解到,武义为了支持“农创客”们的创业创新,不仅成立了“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为“农创客”开展培训、创业大赛、路演、沙龙等活动,以及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人才、交流、营销、孵化、宣传、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服务;还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如快递补贴、贷款支持等,为“农创客”的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整合多部门与“农创客”相关的政策,加强返乡大学生创业帮扶、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宣传,提供创业就业指导,激发内生动力。今年以来,武义县农业农村局结合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支持“农创客”联合会开展高素质会员培育服务,获得市级以上优秀“农创客”、“农创客”示范基地或共富基地等荣誉,给予“农创客”品牌打造、创业沙龙,创客培训、产品推广、创业、创新、创意大赛或活动一定的经费补助。积极推进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建设,对成功创建通过认定的市级孵化园项目给予20万元资金补助。建成“标准明确、服务精准、优惠专享”的金融服务机制,县农商银行向“农创客”联合会授信2亿元,截至4月底,已向176名“农创客”发放“农创客贷”5066.60万元。

针对民宿、农村文化、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领域,积极挖掘符合条件的“农创客”。组织“农创客”开展素质提升培训班,每年选优“农创客”参加全省农创客专题培训,通过学习产品营销、品牌策略等课程,演练销售、金融、平台等资源对接,考察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农创客”的创业创新能力与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定期举办创业论坛,搭建交流合作、抱团发展的共享平台。实施“农创客”点亮乡村行动,加深新乡贤“共富合伙人”与村集体、农户间的利益共赢,截至目前,已促成10余对“农创客”与村集体共富“联姻”。鼓励“农创客”创建电商品牌,构建“电商平台+物流+基地”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帮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让民宿经营者“旺季忙民宿、淡季忙带货”,助力实现农旅融合和利益共赢。

(2024年6月3日《金华日报》记者 巩长青)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