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运动项目,打篮球时发生碰撞不可避免。然而,正处在青春期的一些未成年人,容易一时冲动情绪化处理正常碰撞。那么,未成年人打篮球时发生争执致使他人受伤,责任该由谁承担?
案情
5月14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人民法院调解了一起因未成年人打架引起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依法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冷某与周某均系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两人居住地相隔不远。2023年8月13日,两人在打篮球时因碰撞发生争执,继而发生了肢体冲突,导致冷某受伤住院,冷某家长赶到医院后立即报案。因冷某和周某未满14周岁,双方在篮球场上发生口角,进而相互厮打,导致冷某左手小臂骨折,同年9月6日,公安机关出具不予处罚决定书。双方家长就赔偿事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后经调解无果,冷某的法定代理人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承办法官考虑到开庭审理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决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调解
5月14日,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到法院调解。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释法说理,讲明利害关系,努力解开双方当事人心结。最终,通过法官的耐心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周某当庭履行赔偿款3000元及案件受理费25元。至此,该纠纷得以顺利解决,同时也充分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5月16日,承办法官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规定,向涉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监护人认真履行监护和家庭教育职责,这也是同德县人民法院自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后发出的首份家庭教育指导令。家庭教育指导令是依法约束家庭教育中“养而不教、监而不管”行为的有力司法手段,是人民法院参与家庭教育治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的重要方式。
监护人收到家庭教育令后,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表示今后一定多关心、陪伴、关注孩子成长,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引导孩子谨慎交友、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说法
根据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现实生活中,由于未成年人认知能力有限,加之心智尚未成熟,常常会在玩耍打闹中不慎伤害到他人,更需要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方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未成年人,遇到事情时切勿用暴力解决问题,应当冷静处理、互谅互让,规范自身行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应当尽到自己的监护责任,引导孩子积极向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担起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及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
法官在此温馨提示,未成年人的父母一定要履行好监护义务,增强未成年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制止未成年人危险行为,共同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24年5月29日《青海法治报》记者 郭佳)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