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撂荒地巧变致富田

——广西大新县以党建引领推动3000多亩撂荒地种上糖料蔗

2024-05-23 16:27:53 来源:《广西日报》 -标准+

大新县五山乡党员干部到联山村撂荒地整治地块和群众一起种植甘蔗 王翠宁 摄

“这片地撂荒好几年了,我们看着心里也着急,就跟280户村民一一做思想工作,流转到村级集体经济来管理运营,充分发挥土地的效能,不浪费一分一亩。”站在山头,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昌明乡乡长农景光指着一块块平整的地块说。

近年来,由于不少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许多土地出现撂荒情况。今年以来,大新县结合兴边富民、农林稳县、守稳“糖罐子”等县域实际,在全县范围内探索实施党建赋能村级集体经济、引领万亩撂荒地整治促进糖料蔗扩面增产项目,创新推行“村集体+农户+糖企”三方联动模式,推动糖料蔗扩面增产,为联农带农助农增收探索实践路径。

解放思想解难题

大新县昌明乡昌明社区一处甘蔗基地,青山环绕,雨后的道路有些泥泞,从山脚步行十多分钟,便来到小山顶。往下俯瞰,山脚下一方水塘绿波荡漾,平整后的地块生机盎然。

“这些地块都在山窝窝里,以前村民需要徒步进山耕种,很辛苦。这些年,农村生活水平普遍好了,村民对这些地渐渐就不那么重视了。”农景光介绍。

但每一寸土地都是宝贵的,面对撂荒地,怎么解决?

“我们下决心盘活这些地。”农景光说:“结合县委提出的‘农林稳县’目标,我们通过村级集体经济流转这些撂荒地,并先行投入资金进行道路平整等基础建设,同时结合地块的实际情况,推进原料蔗机耕机收。这300多亩撂荒地经过规划整治后,全部种上了‘壮糖6号’糖料蔗。”

据介绍,像昌明社区这样的情况在大新县并不是少数。该县经过调研排查摸底获得的数据显示,全县目前规划要整治的撂荒地有1万亩左右。

“各乡镇各村屯的撂荒地情况不一样,我们组建了工作专班,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汇集县乡村三级书记协同县集体经济办、县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力量,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敢作敢为、善作善成推进撂荒地整治。”大新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定春说。

解放思想,既要着眼大局,更要落地落实。

为了更好推动撂荒地整治工作,该县组织乡村党员干部、致富能人党员在14个乡镇建立“临时党支部”,夯实基层党建根基,推动撂荒地排查、群众思想攻坚、拓荒整治等。

截至今年4月中旬,该县已完成地块核查143处1.9万亩,入户动员群众1300余次,签订流转协议1158份,新增甘蔗种植面积4365亩。

“撂荒地整治后用来种什么,我们也进行了不少探索,最后发现种原料蔗的效益更好。”说起撂荒地的整治和运营的种种实践,农景光印象深刻。

按照既定规划和目标,今年大新县将完成5000亩撂荒地整治并种植糖料蔗,2025年继续完成5000亩。截至目前,3000多亩撂荒地已经完成整治并种上了糖料蔗。

“在全县推进撂荒地整治和综合利用的工作中,我们探索建立‘村集体+农户+糖企’发展共同体,虽然前期县财政资金零投入,但撂荒地整治项目仍能有序推进。”黄定春说。

示范带动干事业

“这段时间,常常在基地这边检查基础设施和甘蔗苗生长的情况。”在那岭乡那义村撂荒地整治及糖料蔗扩面增产项目示范基地,该乡乡村建设管理中心干部施耀泽正和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田间巡查。

基地里,400亩撂荒地经过整治后,今年全部种上了“桂糖44”糖料蔗。

“我们组建巡逻服务工作组,把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志愿者等先锋力量汇聚起来,每天6人一组轮班到基地巡逻。”5月16日,记者到基地采访,那岭乡副书记隆丽珍介绍说。

为了更高质高效推进撂荒地整治和综合利用,大新县选取那岭乡、昌明乡、五山乡、下雷镇作为示范点。

日前,该县撂荒地整治及促进糖料蔗扩面增产现场会在那岭乡举行,90多名来自该县各职能部门的党员干部代表、乡村干部及制糖企业代表现场观摩了那义村示范基地,各乡镇相互交流经验,现场讲做法、亮进度。

“现场观摩学习,相互交流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推进撂荒地整治和综合利用,为各乡镇解决配套设施不全、路不通、耕种难等问题带来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大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世康说。

项目建设,前期资金投入是一道坎,钱从哪里来?

大新县集体经济办指导各村(社区)按程序提取可分配收益公积金,用于开通甘蔗生产作业基本道路、建设水利设施等项目支出,为撂荒地整治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我们用村级集体经济的资金,对基地道路进行扩建,方便开展糖料蔗机耕机收,后期产生的收益归村集体。”隆丽珍说。

有了示范带动,各项思路也越来越明朗和清晰。

现场会召开后,该县新增硕龙镇、堪圩乡、全茗镇等6个乡镇申报开工整治撂荒地共3500多亩。

多方共赢谋振兴

推进撂荒地整治及促进糖料蔗扩面增产,给大新县带来哪些效能和效益?

“至少一举三得。”自治区商务厅派驻大新县驻村工作队队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匡荣韬算了笔经济账:若全县完成1万亩整治,一方面每年可为农户增加土地流转租金500余万元,提供临时工岗位近800个,每户每年增加务工收入2000元以上;另一方面,带动全县村集体经济增收500万元以上。此外,按目前不变价格计算,预计新增原料蔗产量5万吨,每年可贡献一产产值近3000万元、二产产值4200万元、税收300万元以上。

该县探索实施撂荒地整治多方长效受益机制,由政府方与辖区内广西大新湘桂制糖有限公司和广西糖业集团大新制糖有限公司签署有效期长达10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复耕奖励、糖料蔗扩产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技术指导等合作内容,在法律法规及政策许可范围内,强化村企利益联结。

“整治撂荒地促进糖料蔗扩面增产,帮助我们破解了糖料蔗扩面增量的瓶颈问题。”广西糖业集团大新制糖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秦兑明说。

项目发展,联农带农,既是初心,也是目标。

“通过土地流转联农,劳务服务带农,优先面向脱贫户、监测户聘请管护人员参与种、管、育、砍、运等人工作业,既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土地流转租金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大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农惠群说。

“我隔三岔五来帮忙种甘蔗、放肥料、杀虫、除草,后期还要来砍甘蔗,一天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那岭乡那义村联二屯脱贫户冯美秀在基地务工,来自家门口的收入让她家的日子过得更丰裕。

“我家在这片山弄有土地6.15亩,今年我把土地全部租出去,租期10年,前3年免租,后面每年每亩地有300—400元的租金,而我今后也会到基地做甘蔗管护、砍运等工作,这也是一笔收入。”联二屯村民冯勇江说。

(2024年5月23日《广西日报》记者 陈明桂 通讯员 黄小洁)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