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江西:非遗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2024-05-17 15:53: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标准+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

萍乡市湘东区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传承谱系完整、历史源远流长,湘东傩面具、湘东皮影戏、湘东旱龙舟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化要素。近年来,湘东区将非遗作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资源,走出了一条“非遗+文创”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特色“文化艺术展示+传统非遗技艺文创产品”平台让湘东区江口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2020年,零799艺术区落户江口村,吸引众多省内外艺术家、高校学者入驻,设立了白空间美术展厅、零799艺术原创中心等艺术展示平台。“湘东区积极引进艺术人才和创意资源,以零799艺术区等为平台,创建了湘东‘非遗+文创’IP,打造了地方特色文旅品牌;通过与高校合作,构建了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创新平台,为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湘东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副局长陈述刚介绍,IP团队先后创作了湘东傩面具文创系列产品、湘东花锣鼓文创系列产品、湘东旱龙舟文创系列产品等。“这些品牌以文创产品版权入股的形式,与当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将所获股权收益用于乡村振兴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以非遗为主的传统文化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陈述刚说。

为进一步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湘东区在人才培育方面下足了功夫。湘东区文化馆副馆长、湘东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传书介绍,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三石带领村民学习瓷胎竹编技艺,不仅让竹编技艺传承后继有人,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村民增收。刘传书说,湘东区还建立了集竹编博物馆、竹编工作室、瓷胎竹编展厅、多功能研学厅于一体的三石竹艺中心,陈列竹衣、竹篮等历史竹制物品数十件,每年吸引游客十几万人次,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研学观光、农家乐等产业发展,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贡献力量。

九江市武宁县西海湾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该景区建设了民俗工坊,常态化演出国家级非遗“武宁打鼓歌”和省级非遗“武宁采茶戏”,生动展现了武宁的历史文化艺术。武宁还推出了《遇见武宁》旅游演艺项目,以武宁文化和山水实景为主题,融入武宁非遗元素,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现武宁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发展面貌。

2023年,武宁县长水村被列入“橙黄橘绿乡村胜景”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该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深入挖掘和整理非遗资源,将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等融入乡村旅游中,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欣赏美丽乡村风光的同时,沉浸式体验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

(2024年5月17日《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海红)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