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换积分、秸秆经处理转化成电能、污水处理有了“生态疗法”……时下,在江西省井冈山市农村,一种精彩质变正悄然进行。
随着“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无废”理念已深植于全市广大群众的心中,“无废农村”已成为红土地上人人追寻的新风尚。
从“垃圾靠风刮”到积分兑换众人夸
近日,记者走进青原区璋塘村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只见货架上洗衣粉、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店门外,不少村民正拎着废品排队等待称重兑换积分,换取生活用品。
“平时,村民将纸杯、旧电池等生活垃圾收集起来,积攒到一定量后就会到超市来兑换生活用品,大家都十分支持配合。”璋塘村党支部书记梁礼针说,现在村庄的环境干净整洁,大家生活在这里心情也更舒畅了。
“过去,由于农村垃圾处理手段落后,所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随处可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出现,有效推动农村垃圾由一个人管护到一群人共治的转变。
近年来,井冈山市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深入”的要求,通过优化前端收集设备、强化中端运输链条、深化末端处置设施,提高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效率,推动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打造了一批没有垃圾的特色村庄,璋塘村便是其中之一。
从“烧秆浓烟起”到绿电输出废生金
“过去,农户的秸秆堆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为了图方便省事,有的群众干脆一烧了之,此举既容易引发山林火灾,又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永新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说,秸秆处理成了农村环保老大难问题。
据了解,全市年均产生秸秆至少290万吨。为推进秸秆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井冈山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以奖代补、科技赋能等有效途径,培育秸秆利用经营主体94家,建设收储中心104个,建成生物质发电企业5个,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24%。
永新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生物质发电企业,近年来,累计处理秸秆154万吨,发电11.04亿度,上网10.06亿度,实现产值7.33亿元,税收5744.27万元。“吃”进的是秸秆,“吐”出的是电能,如今废物利用,转换为绿色能源,成为企业、群众的“香饽饽”。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井冈山市累计通过处理秸秆、生活垃圾108.68万吨,提供绿色电力4.466亿余千瓦时,有效改善了能源供应结构。
从“污水满地流”到治理面源见青绿
走进青原区孤江流域,只见一条条生态沟渠、一口口生态堰塘,分布在田间地头、村前屋后,连通了当地大小水系,流水汩汩,清澈见底。
“通过生态沟渠、堰塘的生物净化作用,有效拦截了农田氮磷污染,改善了流域水环境。”青原生态环境局污防股负责人刘帅介绍,目前,孤江流域青原段年均减少总氮排放量464.3千克、总磷排放量112.0千克。
实施生态治理污水,不只青原区一个地方。遂川县、吉州区等地大力引进“蛛联庇禾”生物防控技术,以蛛治虫,控制水稻害虫,推动水稻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
近年来,井冈山市积极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严防严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目前,全市绿色防控面积533.33万亩,覆盖率达53%;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2112.53万亩次,覆盖率达48%。
(2024年5月15日《井冈山报》刘茂林 全媒体记者 邓勇伟)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