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2023-11-10 16:39:54 来源:《黑龙江日报》
分享:
-标准+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内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及高尚的道德修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此,地方高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思想认知,在明确乡村振兴实践需求的基础上,融入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理论,并结合教育形式的创新、主题实践活动的丰富、教育环境的优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高质量实现地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从而使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建设。

大学生群体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先锋队、乡村人才振兴的生力军、乡村文化振兴的传承人。其中,返乡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服务乡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等皆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作用,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实践贡献力量。基于此,地方高校要想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建设,需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以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理论知识传授、价值观培育、道德品质培养、实践技能指导等多重内涵,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的重要渠道。其二,服务乡村振兴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通过将乡村振兴相关实践融入教育过程,在创新教育形式的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亲和力,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全面强化教育实效。此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由于农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明显不足,使得农村缺乏优质人才资源,而地方高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而且可以从乡村振兴政策导向、理论传授、文化熏陶等角度入手,坚定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融入乡村振兴相关理论

以丰富教育内容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地方高校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理论内涵、全新阐释、乡土文化等角度提升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度与认同感,在坚定大学生服务“三农”理想信念的基础上,激发大学生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一,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挖掘乡村振兴理论内涵,并将其作为教育内容引入思政教学中,通过乡村振兴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等实践,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乡村振兴的理论来源、实践意义、具体内涵与实践要求。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应积极开设“三农”选修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三农”知识、带领学生发现乡村振兴实践机遇,促使学生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助力。其二,地方高校应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当地乡土文化资源中的人文精神、民俗风情、道德规范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源、创新传承特色乡土文化,拉近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奋斗榜样及其优秀事迹增强学生责任感,促使大学生积极为乡村振兴实践贡献力量。

立足学生主体学情实际

以创新教育方式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基于此,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大学生主体学情实际出发,准确了解大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需求,以创新思政教育方式,进而在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的基础上,深化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其一,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大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以当地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推动教育方式的全面创新。其二,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立足大学生主体学情实际,借助信息化技术设计多元化教育方式,以吸引大学生密切关注乡村振兴、深度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问题导向式、合作探究式、专题式、情景体验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育方式,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以专题式教学为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乡村振兴“大专题”下,设置政治、经济、文化等“小专题”,帮助大学生全方位掌握乡村振兴理论知识、实践策略,并依托不同层面的合作交流,促使大学生树立服务意识、明确服务职责,从而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其三,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特征出发,围绕乡村振兴的生动素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场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实践。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指导大学生围绕特定主题,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形式,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了解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真实看法、感受地方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发现的问题编写成调研报告,以特色实践调查自觉参与乡村振兴,从而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引进乡村振兴文化资源

以优化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地方高校应立足教育现状,引进乡村振兴文化资源,以多元化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育人的积极作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一,地方高校应不断加强校风建设,打造“三农”文化宣传基地。具体而言,地方高校应与当地乡村振兴组织、机构进行密切协作,将服务“三农”、奉献“三农”等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并以乡村振兴文化宣传基地为重要目标,培育大学生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组织乡村振兴主题文化活动,以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组织乡村振兴知识问答比赛、民族音乐演奏会、民族传统文化节、农村非遗创新传承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以特色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对“三农”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学生“三农”体验,进而呈现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的良好风貌。其三,地方高校应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将乡村振兴相关文化资源融入校园,为学生创造随时随地感知乡村振兴的良好环境。具体而言,地方高校可在校园中摆放农耕文化主题雕塑、丰收主题雕塑、袁隆平院士雕像等,在校园宣传栏、公告栏中展示农业经济、乡村建设的代表性成果,并以农业专家、乡村振兴突出贡献者命名学校道路与建筑,进而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保障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作者 崔青云 系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课题:“海洋强国视域下海岛共同富裕路径研究”(编号:DHAQ2023YB06)的研究成果】

(2023年11月10日《黑龙江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