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让民法典走进乡村 深入千家万户

2022-08-10 18:49:13 来源:《法制文萃报》
分享:
-标准+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涉及的领域贯穿每位公民的一生,几乎所有民事活动,比如大至房屋买卖合同签订,小到物业费交纳,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民法典以民为本、为民立法,反映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民法典广泛确认了个人所享有的各项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并规定了完善的权利行使和救济规则,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民法典要实施,就必须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要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规定、概念、精神。

“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法律,也需要正确的理解、自觉的遵守、公正的司法。民法典实施以来,许多法律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民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首先,整个社会层面更加充分认识到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提高了开展民法典实施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在国家立法层面,确保民法典的统一性,及时修改民事法律、制定出台相应司法解释;第三,各级司法机关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提高审判水平和效率、保障民法典的实施;第四,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让大家了解民法典、遵循民法典、运用民法典,形成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第五,加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民法理论体系。与此同时,民法典实施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针对民法典涉及面广、法律条文多、理论深度大、新增内容多等特性,更应该加大对民法典的宣传及普及力度。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相对来讲,广袤乡村依旧是民法典普及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基于此,应当持续精进、方式创新,开启新征程、体现新担当,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普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法制文萃报》通过以案说“典”、热点关注、送法下乡、读者回信等,切实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人民心里。

民法典通过一个个案件的裁判、一起起纠纷的解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不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奠定基础,助力法治乡村平安建设。

(李学辉 全国优秀律师,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任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副会长、《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

(2022年4月14日《法制文萃报》)

本文刊于2022年4月14日《法制文萃报》总2700期

编辑:张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