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2022“乡”约书屋

2022-08-10 17:45:50 来源: 《法制文萃报》
分享:
-标准+

近日,经中央宣传部组织专家评审,《法制文萃报》成功入选《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成为该目录中唯一一份法治类报纸。

这是《法制文萃报》的新使命、新担当。《法制文萃报》将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丰富多样的报道内容,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好法治新闻宣传的排头兵,为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文化振兴,发挥法治新闻媒体的舆论功能。

普法宣传有温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农村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需要有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更需要进一步提高群众法治素养,强化依法维权、依法办事意识。有些群众在维护自身权益时,不善于采取合法有效的手段,甚至可能因错误的维权方式导致矛盾升级。“目前中国农村的法律纠纷,主要集中在征地补偿纠纷、土地承包纠纷、土地边界纠纷、宅基地纠纷、赡养老人纠纷、邻里关系纠纷、家畜侵权纠纷等,作为一个熟人社会,人情法理在其中纠缠不清格外复杂。”全国妇联法律帮助中心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案件咨询专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张起淮说。据了解,在农村有些地方法律服务机构还比较匮乏,虽然乡镇级别的司法服务所能为农民解答一些法律困惑,但单一的普法途径已经不能满足乡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全国目前共有农家书屋58.7万家,农家书屋累计为农民群众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前的0.13册提升到2.17册,增长近20倍,开展数字化建设的农家书屋已达16.7万家,提供数字阅读内容近百万种。在全面依法治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法制文萃报》入选农家书屋推荐目录,将为乡村振兴、法治乡村建设更好发挥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为乡村普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制文萃报》作为法治日报社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法治类报纸。在创刊30周年之际,从2022年1月份开始进行了全新改版。由原来的四开十六版改为对开八版,文章字号也相应加大,优化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关注基层治理、法治乡村建设和民生福祉,将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体现在法治新闻报道中。

农村需要接地气、有温度的普法宣传。“《法制文萃报》报道、解读法律并不是机械呆板的,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和鲜活的故事,让读者从其中读懂法律常识。”张起淮说,“现在通过农家书屋的渠道进入广袤的农村,率先做出了示范,让普法的工作通过垂直阅读抵达乡村书桌上,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文化粮仓”一粒粟

“有事去办事,没事去书屋”。

这是辽宁省大连市大连湾街道前盐村村民见面常说的一句话。在这个依山靠海的村庄里,农家书屋于2009年建成后,就成了村民“最温馨的家”。

“村民看书成了平常事,读科技、学法律都很有热情。”前盐村党委宣传委员、农家书屋负责人汤士冬说,“尤其是法律知识,不仅让村民了解了什么事情不能做,而且还学会了遇到网络诈骗时自己如何应对!只是有些法律书籍专深难懂,村民读起来比较吃力。”

汤士冬之前就关注了《法制文萃报》微信公众号,每一期他都会浏览。他说《法制文萃报》制作的太贴心了,版面分类特别清晰,各方面的新闻都能了解到。村民尤其喜欢读法治观察和社会与法版面,通过真实案例能学到不少法律知识。前些时候,种樱桃树、搞批发的赵阿姨遇到法律问题,还专门找他要《法制文萃报》,查看有没有相关资料。

如果说农家书屋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法制文萃报》便是法治春天里播撒在农民心上的一粒粟。

臧思佳是一位善于从工作与生活一线汲取创作素材的文艺工作者,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你们的忠粉”。当她听说《法制文萃报》入选《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时,她向周围的朋友介绍,这张报纸从读者出发、刊登读者关注的故事和实用性讯息,用咱老百姓的话说,“那叫一个接地气儿”。

法治声音这样传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从事法律援助工作22年的山西省太原市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刘音杰介绍,他所在市近两年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近5000件,民事案件占到一半以上,主要涉及宅基地、房屋拆迁、交通事故赔偿、婚姻家庭、借款、继承等纠纷。往往农村纠纷解决方式是通过权威人士居中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派出所调解,也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其实有些时候会造成很多资源浪费。要预防和解决纠纷,必须开展切实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使基层群众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刘音杰建议,《法制文萃报》可以以民法典宣传为契机,为基层群众传递他们所需要的法治声音。

对农村法律事务有深入研究,曾承办过大量农村纠纷案件的广东绅源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振学认为,对农民群体而言,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讲解相关政策法规,引导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这对农村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乡”约书屋,执手农家。《法制文萃报》只有切实把握乡村读者所想所需所盼,才能真正在农家书屋落地生根,真正为乡村法治建设和文化繁荣提供上佳的精神食粮。

(2022年4月7日《法制文萃报》记者 郭志萍)

编辑:张奕辰